摘要: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学分会共同主办,首都医科医院承办,同心医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协办的“基于中国百家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网络登记人工智能平台的建立和人群随访研究”(以下简称:本研究)项目启动会于年4月26日在线上顺利召开。
颅内动脉瘤是什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否需要加以干预?如何精准地判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不稳定风险?医生判读工作量大、判读差异性大、难以定量预测,临床上尚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亟待AI辅助诊断,提升破裂风险预估的准确性。
4月26日,“基于中国百家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网络登记人工智能平台的建立和人群随访研究”项目启动会正式召开,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临床业务组长、主任医师贺红卫教授主持,来自全国20医院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奉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脑与智能的巅峰碰撞与完美结合。
据了解,颅内动脉瘤(以下简称“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有7%的35至75岁的中国成年人患有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致死率约为35%-40%,且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也被形象的称之为埋在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
不过,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干预存在争议,是积极干预还是保守观察?因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手术干预的获益可能要低于不干预。如何精准地判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不稳定风险是解决这个争议的关键。
本研究发起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硕教授指出,“既往颅内动脉瘤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构建了许多评估模型,后续的验证中发现这些模型的准确性均较低。针对颅内动脉瘤生长破裂涉及到临床、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瘤壁炎症等诸多因素。判断颅内动脉瘤稳定性成为了一个多因素、高维度的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计算实验室副主任刘嘉教授指出,基于计算的脑血管病功能分析是临床诊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基于此,医院和同心医联公司共同启动了本研究,建立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人工智能平台。据了解,本研究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医院最多的动脉瘤数据平台。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万人计划学者崔鹏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但通过建立因果启发的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改善目前深度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和泛化性。该技术已经应用于新能源和通信等行业,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未来该技术在医疗领域,特别是动脉瘤等复杂问题的风险预测上应用前景广阔。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究将运用同心医联的人工智能平台“格物Neosoph”对所有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出动脉瘤破裂风险指标,并预测动脉瘤未来两年稳定性结果,跟随访结果进行比对。
其实,同心医联自年开始启动动脉瘤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同心医联产品副总经理马学升指出,此前在医院王硕主任的领导下,医院神外科和同心医联就曾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从CTA和MRA图像分割颅内动脉瘤及载瘤血管,量化动脉瘤形态学及载瘤血管几何参数,结合临床信息,建立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结果。
据悉,同心医联主要针对脑血管、神经退行性和脑肿瘤等脑科重大疾病开发人工智能诊断及辅助诊断产品,目前已有多款产品包括动脉瘤风险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阿尔茨海默症风险评估、听神经瘤智能诊断和脑科术前评估等;未来同心医联将向更多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人工智能产品及技术服务,并医院和线下医疗机构打造一体化科技医疗服务平台。
会议最后,医院贺红卫主任主持了圆桌讨论,医院康德智院长、医院王大明主任、医院赵兵主任、湘雅二院蒋宇钢主任、医院李刚主任、医院任晋瑞主任、哈医院史怀璋主任、医院张建民主任等8位嘉宾分别介绍了这个立项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决策的重要性和意义,并表示将积极参与后续的临床病历收集和随访,共同推进本研究的顺利展开。
本次研究参与的单位包括(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