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D)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性与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进而产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痴呆的第二位原因,它不仅给患者自身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一、血管性痴呆的病因
血管性痴呆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导致的,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1.脑梗死
脑梗死可导致脑血管病变,出现脑组织损害,尤其是在梗死体积大的情况下,神经元单位损伤就会比较多,容易出现血管性痴呆。多次脑梗死、多发脑梗死者,多数伴有肢体偏瘫、失语等脑卒中的表现。
2.脑出血
脑出血也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病因,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出血,比如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外伤等。除了可以引起血管性痴呆的表现外,也常伴有失语、偏瘫等脑卒中的表现。
3.无脑卒中表现的脑部小血管病变
无脑卒中表现的脑部小血管病变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病因,虽然并不一定出现脑卒中的表现,但是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等血管性痴呆的表现,比如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血管性痴呆也存在许多危险因素,比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这些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防止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出现。
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类型的痴呆。通过尸检或活组织检查证实不含超年龄相关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数,以及其他变性疾患组织特征,但由于临床上通过尸检或活组织检查确诊不现实,所以诊断基本上是“很可能”或“可能”为血管性痴呆。诊断依据如下:
1.存在认知损害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判断存在认知障碍,而且神经心理学检测也有认知障碍的证据,和(或)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并至少存在1个认知域的损害。
2.存在血管性脑损伤的证据
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脑血管病的神经损伤、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病变证据,以上各项不一定同时具备。
3.明确血管性脑损害在认知损害中占主导地位
明确血管性脑损伤在认知障碍中是否起主要作用是诊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合并有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表现时,应根据认知障碍和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表现来判断血管性脑损伤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三、早期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早期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认知障碍、控制精神症状等。
1.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脑血管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减重、降脂、适当体育锻炼、控制血压和血糖等等以免脑血管病进展,从而加重血管性痴呆,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血管性痴呆,需要对症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等,控制脑血管病的进展。
2.改善认知障碍
可以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比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药物,改善认知功能。
3.控制精神症状
对于存在精神异常、行为异常的情况,可以对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比如氯氮平、利培酮等等。
四、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包括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规律作息等,应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比如高龄者要定期体检、有痴呆家族史的要筛查基因等。
1.控制可变的危险因素
有一些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也可以消除,比如戒烟、作息规律、低盐低脂饮食、科学运动锻炼等。高血压的患者,要积极降压,可使用硝苯地平等药物使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高血脂的患者,要控制血脂,必要时服用降脂的药物,比如辛伐他汀等;糖尿病患者,需要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积极控制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
2.应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有一些危险因素不可能改变,比如年龄的增长会增加血管性痴呆的风险,但是无法阻止年龄的增长,所以高龄者要定期体检。而存在痴呆家族史的患者,要注意提早进行基因筛查,以便于早期发现疾病和预防疾病的进展。
专家简介
潘晓东教授
福建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福建省康复医学会认知障碍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和行为神经病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认知与健康分会常务委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NIA)博士后;
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焦虑抑郁/睡眠等认知障碍谱系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发表SCI论文20余篇,包括MolNeurodegener、EurJMedChem、GLIA等;主编专著2部,获软件著作2项、专利6项。
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