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和高发的慢性病,指的主要是人的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它可导致心血管病、多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诱发死亡。据流行病数据,全球已有多达1/3的成年人患高血压,而我国高血压患者约有2.45亿,且发病还呈发病率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要想判断是否高血压,最直观的方式自然是测量血压,并在确诊高血压后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让血压稳定并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11月13日上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发布,经专家讨论,将我国成年高血压的诊断界限值由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下调至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也就是说,高血压诊断的范围扩大了,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被诊断为高血压。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高血压?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后者顾名思义即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发,肾脏实质性疾病、主动脉狭窄、原醛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以及部分药物均可导致高血压的出现。而原发性高血压具体病因尚不明确,超过九成的高血压患者都属此种类型。
虽说病因尚不明确,但原发性高血压也跟一些因素有关。
1.遗传:约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意血压监测和生活调节。
2.生活习惯:主要指的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高盐、高脂饮食以及吸烟酗酒等,都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
3.精神和环境:长期的不良情绪,如紧张、焦虑、抑郁,以及不良视觉刺激等也可引起高血压。
4.年龄:年龄越大高血压发病率越高,但也不意味着高血压只会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
5.肥胖:即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24的人群,特别是腹式肥胖,这部分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也会更高。
以上高风险人群都应定期进行血压的测量,而且还要比其他人更注意生活的调节,对高血压做到早防早诊早治。
患上高血压怎么办?
诊断高血压,可以依据家庭血压监测、诊室血压测量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新版指南推荐优先选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但若在家使用血压计等测算出偏高的血压数据,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具体药物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服药,并定期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物剂量,否则可导致血压波动,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生活调理也是高血压治疗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新版指南建议所有高血患者都进行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
具体来说,建议高血压患者用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每天钠摄入量控制在毫克以下(即5克氯化钠),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并做到戒烟限酒,肥胖人群应在营养科医生指导下减肥。
运动也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必不可少的一环,患者应根据自身血压水平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而有氧运动则是高血压患者的一线身体活动方式。欧洲针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共识文件称,有氧运动可帮助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4.9~12.0mmHg,舒张压降低3.4~5.8mmHg。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游泳、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等。
而二线运动方式,则包括等张训练(负重蹲起、卧推、挺举等)和等长训练(平板支撑、静态卷腹)等。
指南推荐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mmHg的高血压患者,每周进行5~7天、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且每周进行2~3次抗阻力量练习。若因为身体情况无法完成,也建议患者尽可能增加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最后,还需要高血压患者尽可能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的出现。
#秋冬健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