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郑健阳通讯员林奕旋
四个月前,老王儿子因为脖子长了一个肿瘤,医院,均被告知风险及难度极大,没有手术可能。绝望之际,老王想到了13年前救过医院桑宏勋教授,他抱着一线希望尝试着拨通了13年前保存的电话号码,正是这通电话,为儿子谋得了一线生机。
“我不能让娃带着瘤子走!”
儿子确诊肿瘤,求医多地被拒
两个月前,在外打工的老王接到儿子电话,电话里儿子的一句“爸,我生病了!”把千里之外的他叫回西安。回到西安,看到儿子脖子突出来的大瘤子,老王的眼泪止不住往外流:“你生病了,怎么不告诉爸爸?”那是西北汉子老王第一次在儿子面前嚎啕大哭。
父子俩促膝长谈,老王才知道,原来早在两个月前,儿子就发现自己脖子长了瘤子,怕他担心一直没说,没想到,两个月的时间,疯狂的肿瘤就从鸡蛋大小,长成了拳头那么大。
“别怕,爸爸带你去看!”擦干眼泪,老王坚定地对儿子说。这时的老王,怎么也不会想到,日后的求医路会如此艰难。
医院,老王带儿子做了详细检查,明确了是神经性纤维瘤,高度怀疑已恶变。手术风险极大,怕下不了手术台,前不久,一位选择手术的患者就因血管破裂大出血没能抢救过来。
老王不信,辗转到成都,托医院的专家号,会诊后,专家给出的意见是:风险太大!只有实在不行了,危及生命的情况下,才会冒险开刀。专家的言下之意是,就这样维持吧,不得已时,死马当活马医。
亲戚朋友都劝老王放弃,把儿子带回家,该吃吃,该喝喝,多出去走走。但老王不肯;“就算他走,我也不能让他带着瘤子走!”此时的老王,也终于明白了为何这段时间,人家给儿子介绍对象,他都不要,30岁了却坚持单身不结婚,“他自己肯定是查了资料,知道这个神经纤维瘤病会遗传,怕拖累人家女方,怕遗传给孩子……”
“我们去找桑叔叔”
一个电话号码,他存了13年
老王和儿子的感情,旁人无法理解。老王和妻子离婚后,就跟八岁的儿子两人相依为命,如今儿子三十岁了,为了给儿子更好的生活,他离开西安到外地打工,可以说,儿子就是他的命根子。绝望之际,儿子突然想到:爸爸,我们去找桑叔叔吧!
对啊!老王眼前一亮,13年前,儿子严重脊柱侧弯畸形,当时诊断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弯,难度也非常大,就是桑教授主刀做的手术,自此后,桑教授的电话就一直存在老王的手机里。
医院,却被告知,桑教授早就因人才引进去深圳了!!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老王拨通了桑教授的电话,幸好,号码没变!
电话那头,桑教授听完大概情况后,说了一句,你来吧,我们想办法给他治!听到这句话,老王不争气地又老泪纵横了,他对儿子说:“走,找你桑叔叔去,13年前他能救你,这次也一定可以!”
直奔深圳的路上,老王很清楚,这次手术,成则已,不成儿子的命就搭进去了,桑教授也会名誉受损。但老王顾不了那么多了,好不容易抓住的一丝希望,不可能放弃。
“失败了,我认命!”
切除肿瘤,犹如虎口拔牙
入住医院骨科时,老王儿子脖子里的肿瘤长得非常大,气管被顶到左边,目测喉结偏离正常位置至少两公分。
△颈胸部巨大肿瘤将原本居中的气管往左侧推偏2公分
肿瘤从颈椎椎体之间的脊髓神经根里长出,疯狂往外生长,明显压迫气管,向下一直长到胸腔,顶到右侧肺脏。它压迫到神经,导致四肢乏力、手部麻木,稍一活动就胸闷气急;压迫右侧锁骨下静脉和上腔静脉,导致上半身的血液回流受阻,平卧时更是头部肿胀。
肿瘤长的位置很刁钻,毗邻心脏和主动脉、右侧头臂干等周围大血管,稍有差池,就会血管破裂,血涌如潮,即使侥幸救得性命,因为失血导致脑细胞受损,也可能躺床上“植物人”一辈子。
肿瘤长的位置“神经丛生”,迷走神经、膈神经、喉返神经……这些神经可不像血管那样切断了还能再连接起来,一旦损伤,要么肢体残疾,要么将来呼吸、心跳控制不好,连喝水、说话这些日常基本动作也无法完成。
肿瘤很大,切除后有可能出现气道塌陷,甚至还需要切除部分肺脏,重建胸廓。
要想把肿瘤安全摘出来,犹如虎口拔牙,稍有不慎,非死即残!!
△数字骨科技术将肿瘤和周围神经、血管、骨骼和脏器比邻关系进行三维重建
但是,高科技给了桑教授团队底气。
术前,桑教授团队采用数字骨科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把肿瘤和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比邻关系清晰显示,并1:1的3D打印出来,这样肿瘤长啥样,包住哪些血管、神经和内脏,一目了然。
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和手术模拟系统,医生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模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周密预测,并制定了详细的应对方案。
△1:1的3D打印模型让复杂解剖结构一目了然
术前,骨科联合胸外科、心外科、普外科、影像科、颌面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病理科、输血科、肿瘤科等十几个科室专家进行了全院大会诊。
第一次全院会诊,老王忐忑不安地在会议室外等候,怕专家们再次拒绝治疗。第二次会诊,桑教授邀请他进去一起听,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的心理准备,当场听到这些巨大的手术风险,老王心里还是很恐慌。倒是老王儿子,术前那段时间一直在训练用左手吃饭,他说,万一右手残废了,左手立马就能顶上。
另一边,面对这样一场大手术,纵使身经百战的桑主任,也是亚历山大,做足了最充分的准备。
术前一天,桑主任把老王叫到办公室:“你现在反悔还来得及!”老王只说了一句:“失败了,我就抱着他的骨灰盒回老家,瘫了,我就养他一辈子,哪怕要饭,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的一口吃的。”
言下之意,他对教授有无限信任。
随后,普通外科的王元喜教授提前对一些血管进行阻断,这样可大大减少第二天术中出血。同时,备了1万多毫升血,并准备了人工血管、调试检查体外循环仪器,高清3D手术显微镜,做好了应对各种各样复杂并发症的预案。
“谢谢你给了他两次生命!”
科幻片里的场景出现在手术台
手术当天,老王早早起来,为儿子刮胡子,父子俩轻轻地抱了一下,儿子说:“爸爸,你去看个电影吧,看完我就出来了。”老王什么话也没说,把儿子送进手术室,开始一天漫长的等待。
这场手术,医生需要劈开老王儿子的胸骨和锁骨,把肿瘤暴露出来,切干净,又要避免大出血,避免伤及神经,还要把肿瘤破坏了无法保留的血管重新建立,最后,再把被打断的胸骨锁骨拼回来。
骨科和胸外科等科室联合手术。这是一场不同于传统的高科技手术,为了更精准切除肿瘤,医生用上了MR(混合现实)导航技术辅助,这是近年来最前沿的可视化技术,相当于把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搬到手术台上。
戴上MR眼镜,医生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既能“透视”到的重建出来的虚拟三维肿瘤和周围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等,也能看到真实的手术视野,虚实结合,能使手术更加精准、细腻。
比如说,将指示笔放在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眼前的三维图像就能知道所指部位的皮肤下面有哪些重要神经血管,避免伤及无辜。
△MR(混合现实)导航技术辅助,虚实结合,能使手术更加精准
纵使有高科技保驾护航,手术依然又难又复杂,还得争分夺秒!分离肿瘤时,颈内动静脉和锁骨下动脉也被离断,这意味着血供被切掉,必须争分夺秒在1小时内重建血管,否则右手可能坏死面临截肢,大脑也会因缺血而残废。
术中,医生通力合作,完整切除肿瘤后,采用7公分的人工血管重建了右侧锁骨下动脉,保证了右上肢的血供,吻合修复重建颈内动静脉,同时,还仔细地分离保护了臂丛神经和迷走神经,保证了右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右侧膈神经由于完全被肿瘤包绕侵袭,只能忍痛切除。最后,再将打断的锁骨和胸骨进行连接和钢板固定,干净利落完成了全部手术。
△多学科专家教授齐心协力认真细致进行手术中
从早上8点多进手术室,直到下午4点,骨科桑宏勋主任才下台喝了第一口水,4点半,胸外科张建华主任被强制下台休息,骨科樊晓海副主任和李匡文副主任医师则一直奋战到手术结束,足足12小时。
而老王一直守在手术室门外,他想跪在手术室门口,又怕影响其他患者家属,也怕影响医生,就一直不吃不喝地等在那,得知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他瘫坐在椅子上,哭得像个孩子:“我就知道,桑教授救了他第一次,一定能再救他一次,这等于给了他两次生命啊!”
如老王所愿,手术很成功,医生准备的1万毫升血,只用了毫升,一直待命的心外科体外循环团队,也安静地撤离。术后,老王儿子被送进ICU观察1天后就转入普通病房,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之中。
△完整切除的肿瘤组织,三维重建和3D打印模型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关系
老王也知道,神经性纤维瘤是基因导致的疾病,按照目前的医疗技术,仍然很难治愈,但是,摊上了就得面对,人在,希望就在。
生活没有变得容易,我们也不能丧失生活的勇气。
△老王为医生送的牌匾
审读:喻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