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迎来了跨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巧的是,会议召开的近1个月前,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或许,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
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
(建校之初的校门)
中专升级大专前,年3月,昭通师范学校就开始招收专科班,以超前的历史使命感,着手培养昭通地区急需的中学教师。
时间再前移,年、年,文革即将结束,当时的昭通师范学校就以时不我待的勇气开始“升专”准备。
这一刻,几代师范人,等了很久,很久!
建校之初的教学楼
“没有隆重的挂牌仪式!”40年后的年9月7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昭通师范最后一届留校生、同时也是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老师杨训钢,给记者勾勒出一份历史情感重逢的画面。
文革10年,让很多时不我待的热血青年对知识、对读书如饥似渴,让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学子对大学充满期待。可以说,许多人是带着家族的荣耀和殷切希望、带着转变命运的使命而来!
学生宿舍
不仅是杨训钢,谢崇崐、陈剑宁也同样记忆犹新。
“当时,没有放鞭炮庆祝,大家的心思都盯在学习上。‘新三届’‘老三届’和新生在一个班读书,年龄悬殊十几岁,大多数同学是拖儿带女来读书,带着工作来读书,都想圆大学梦。”69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昭通文化名人谢崇崐如是说。
“年7月,我以一个‘上山下乡’的初中毕业生身份参加高考,考取了昭通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国家刚从十年浩劫的文革中走出来不久,百废待兴。刚刚新建的昭通师范专科学校同样是师资缺乏、教学设备简陋。无论学习条件再差,生活多么艰苦,大家毫不畏难,刻苦学习。”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级中文2班学生、原昭通市委*校副教授、现年67岁的昭通市第二届名家获得者陈剑宁回忆说,“当时,有的课程没有教材,老师们就放弃休息时间连夜编写,同学们听课时认真作笔记,相互请教,主动探讨学习难题。下乡10年,求学的心依然炙热。”
建校之初的图书馆
学校硬件虽然差,教师们却非常负责,晚上十一二点,老师高然其依然亮着灯备课;副校长郑权经常去宿舍和同学们聊天,关系融洽;熄灯后,许多同学躲在被窝看书……
“无比怀念那时的同学情谊,无比怀念那时的老师,无比怀念那时的学习氛围。”谢崇崐感慨地说。
“老师敬业的精神,学生好学的态度,管理者精益求精的执着,都是我见证过的历史。”杨训钢回忆说。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后,老师由三部分构成:师范时期留任一部分,从县(区)高中调任了一部分,留校的学生占一部分。首任校长李力非常重视教学质量,规定新老师不能直接上课,必须要和老教师跟班、跟课一年后,才能正式上课。所谓跟班、跟课,就是要像学生一样听老师们讲课,理科老师还要在实验室跟着老教师操作一年才能正式上课。
野草文学社成立大会
昭通师范专科学校首批招生规模余人,面向昭通地区招生,设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5个专业,学制2年。
第一届毕业生照片
年,大学毕业后,谢崇崐被分配到昭通地区文物管理所工作,同级的杨家柱、周天忠、万鸣、*吉昌等同学也纷纷走上了工作岗位。
首届运动会
师生乐队排练
首届少数民族专科班
一份调查显示,昭通师范专科学生77级至84级共8届学生中,有超过60%的学生就业后在教学第一线,基本上是各县(区)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其中,超过20%的人担任了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支部书记等职务;超过30%的学生进入行*事业单位,担任*府官员、教育行*管理干部、各*府机关、各事业单位干部。尤其是77级至79级毕业生,在其他本科大学尚未有毕业生的情况下,以昭通师范专科学校规范的教育、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献身教育的崇高理想,撑起了昭通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并成为中坚力量。
新校区开工庆典
新校区动工
年6月28日昭通学院揭牌仪式
年,组建昭通教育学院,并成立云南广播电视昭通分校;年11月9日,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昭通教育学院、云南广播电视昭通分校三校合并办学,学校全称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年3月29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全称“昭通学院”。
40载薪火相传,40载春华秋实。年5月22日,昭通学院举行建校40周年庆典活动。至此,从最初办学的5个专业发展到今天覆盖文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经济学10个学科门类62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学院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40年来,昭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近5万名合格的本、专科毕业生。
来源丨
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