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年3月17日健康报第2版新闻
人的主动脉像一根拐杖支撑着生命律动,从上到下依次是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由于分支动脉的存在,传统腔内隔绝术极易覆盖重要分支,引起致死性后果。
在30年的时间里,第二医院的景在平教授团队依次攻克了腹主动脉内脏分支区、主动脉弓分支区、升主动脉区等国际公认的腔内治疗禁区,实现了全主动脉的微创治疗,使我国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近远期治疗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日,该团队获得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据悉,这也是血管外科界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办法总比困难多
年冬天,高血压患者王先生晚饭后与家人吵了架,凌晨2时多突然腹痛难忍,医院。增强CT平扫显示,腹主动脉局部膨大,最大径6.5厘米,周围血液外渗,医生诊断为包裹性破裂腹主动脉瘤。此时王先生已休克。景在平当即决定,马上到导管室进行腔内微创隔绝术。
王先生的腹主动脉瘤破口累及右肾动脉开口,如果为了救命直接隔绝,势必要堵住双侧肾动脉,导致王先生终身透析。景在平灵光一现:如果将移植物体在外部分释放,剪个洞,再装回去,体内释放时,将这个洞对准左肾动脉而保留左肾,既成功地隔绝了动脉瘤,挽救患者生命,还能避免他终身透析的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由于主动脉和肾动脉的关系是三维的,而造影影像是平面的,能不能使移植物上的开窗精确对准左肾动脉开口是关键。团队借助移植物上的标记成功完成了手术。这一原创方法发表于国际腔内血管外科学会官方杂志《腔内血管治疗》。从投稿到接受只用了5天,该杂志主编在接收邮件中说:“这种世界首创的开窗术式,甚至无需外部评审。”
受此启发,团队研发出腹主动脉开窗型腔内移植物,并推广至国内外多个中心应用。相关临床研究——腹主动脉瘤微创腔内治疗,获得*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针对病变累及腹腔干动脉,团队又创造性地应用开槽技术,保证了肝、胆、胰、脾、胃的血供。针对病变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创新应用潜望镜技术、三明治技术、多层裸支架技术等,很好地保留了空肠、回肠和部分结肠的血供。
从局部创新到领域提升
“于有路处辟新路,于无路处创出路。”景在平常常这样说。
主动脉弓是连接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度弯曲区域,这里血流冲击最强、血流应力最集中,主动脉夹层裂口最好发于此。既要完全隔绝夹层裂口,又要保证大脑供血,他率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杂交手术、开槽技术、开窗技术和多烟囱技术等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式。同时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带分支的腔内移植物,解决了如何导入分支、如何避免术中脑梗、如何避免导丝缠绕、如何确保分支远期通畅等关键难题。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下进行了人体试验,完成单中心临床验证。长期随访结果年发表在美国胸外科协会官方杂志《胸心血管外科》上。不仅如此,团队还牵头完成了一体化单分支移植物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并成功转化,相关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升主动脉区像一根短弯的扁担,两头分别挑着心脏和大脑,离心脏最近,经受的血流压力也最大。“腔内移植物在释放瞬间也可能在血流冲击下跳离原来设定的隔绝区域,引起心梗或脑梗等严重后果。我们应用导丝保护、心脏超速起搏、分支定位等技术,将现有腔内移植物改进成略带锥形的短段型,成功攻克升主动脉禁区,手术成功率达到%,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景在平介绍,这一原创、本土、实用技术于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官方杂志《美国心脏病学会》上,并于年再次发表长期随访结果证实该方法安全、有效。国际腔内隔绝术先驱戴克教授发表述评,“该团队勇攀升主夹层微创治疗高峰,再创腔内创新之路里程碑”。上述相关研究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逆撕A型夹层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我们不仅提出腔内移植物、主动脉管壁和血流三者的相互作用是逆撕A型夹层发生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创性地用假腔内填充弹簧圈和Onyx胶促进假腔血栓化,增加二期腔内隔绝术锚定区的方法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景在平进一步介绍,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胸心血管外科》上。
在取得上述成果的基础上,景在平团队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腔内隔绝术应用指南》,并率先提出了“3N3V”主动脉新分型,改变了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传统单一治疗模式,促进了我国在危重血管病诊治技术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血管外科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去攻克,实现血管系统疾病的完全无创治疗是我们的目标。”景在平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