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脾大和腹腔肿块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质地
B、活动度
C、有无压痛
D、有无切迹
E、叩诊音的差异
2、下列哪项不是腹水的表现
A、蛙状腹
B、移动性浊音
C、波动感
D、振水音
E、直立时下腹饱
3、肠梗阻可见腹痛,并伴有
A、急性发热
B、*疸
C、呕吐
D、腹泻
E、血便
答案与解析1、D
答案解析:对脾大与腹腔肿块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有无切迹(D对),脾的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脾的标志。而质地(A错)、活动度(B错)、有无压痛(C错)、叩诊音的差异(E错)在脾大和腹腔肿块时均相似,故不能作为脾肿大的鉴别诊断。
2、D
答案解析:腹水是指腹腔积液量超过ml,表现为蛙状腹(A对)、移动性浊音(B对)、波动感(C对)、直立时下腹饱满(E对)。振水音(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可见于正常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患者,而非腹水表现。
3、C
答案解析:不同原因引起肠梗阻的共同症状为腹痛、呕吐(C对)、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痛伴急性发热可见于腹膜等(A错)。腹痛伴*疸可见于胆管阻塞性疾病(B错)。腹痛伴腹泻可见于细菌性痢疾等(D错)。腹痛伴血便可见于肠套叠(E错)。
细目十腹部检查(下)3.脾脏触诊(1)检查方法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行检查。(2)注意事项正常脾脏不能触及。内脏下垂、左侧大量胸腔积液或积气时,脾向下移而可触及。除此之外能触及脾脏,则提示脾肿大。触及脾脏后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表面形态、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3)脾肿大的分度方法深吸气时脾脏在肋下不超过2cm者为轻度肿大;超过2cm但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为高度肿大,又称巨脾。中度以上脾肿大时其右缘常可触及脾切迹,这一特征可与左肋下其他肿块相鉴别。(4)脾肿大的测量方法用三线记录法(单位:厘米),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緣交点(甲点)至脾下缘(乙点)之间的距离;甲丙线是测量甲点至脾脏最远端(丙点)之间的距离;丁戊线是测量脾右缘丁点与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如脾脏高度增大,向右越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以“+”表未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以“-”表示。(5)脾肿大的临床意义轻度脾大见于慢性肝炎、粟粒型肺结核、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急性疟疾般质地较柔软中度脾大见肝硬化、慢性溶血性*疸、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疾后遗症及淋巴瘤等,一般质地较硬,高度脾大,表面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症疾和骨髓纤维化症等。表面不平而有结节者见于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脾服肿、脾梗死和脾周围炎时,可触到摩擦感且压痛明显。4.肾脏触诊(1)触诊方法常用双于触诊法。患者可取仰卧位或立位。医师位于患者右侧,将左手掌放在患者右后腰部向上托(触诊左肾时,左手绕过患者前方托住左后腰部),右手掌平放于被检侧季肋部,以微弯的手指指端放在肋弓下方,随患者呼气,右手逐渐深压向后腹壁,与在后腰部向上托起的左手试图接近,双手夹触肾。如未触及肾脏,应让患者深吸气,此时随吸气下移的肾脏可能滑入双手之间而被触知。如能触及肾脏大部分,将其在两手间夹住时,患者常有类似恶心或酸痛的不适感。有时只能触及光滑、圆钝的肾下极,它常从触诊的手中滑出。(2)注意事项触及肾脏时应注意其大小、形状、质地、表面状态、敏感性和移动度等。正常肾脏表面光滑而圆钝,质地结实而富有弹性,有浮沉感。但正常人肾脏一般不能触及,身材瘦长者有时可触及右肾下极。肾脏代偿性增大、肾下垂及游走肾常被触及。(3)临床意义肾脏肿大见于肾盂积水或积服、肾肿瘤及多囊肾等。肾盂积水或积脓时,其质地柔软,富有弹性,有波动感肾肿瘤则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多囊肾时,肾脏不规则增大,有囊性感。肾脏和尿路疾病,尤其是炎性疾病时,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①季肋点:在第10胁骨前端。②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③中输尿管点:在两侧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人骨盆腔处)。④肋脊点:在背部脊柱与第12肋所成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脊角。⑤肋腰点:在第12肋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又称肋腰角。季肋点压痛亦提示肾脏病变;输尿管有结石、化脓性或结核性炎症时,在上或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肋脊点和肋腰点是肾脏炎症性疾病(如肾孟肾炎、肾结核或肾脏肿等)常出现压痛的部位。如炎症深隐于肾实质内,可无压痛而仅有叩击痛。要点四正常腹部可触及的结构和腹部肿块触诊1.正常腹部可触及的结构除瘦弱者和多产妇可触到右肾下极,儿童可触及肝脏下缘外,正常腹部可触及到腹主动脉、腰椎椎体与骶骨岬、横结肠、乙状结肠、盲肠等结构。2.腹部肿块触诊腹腔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服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肿块。如触到肿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脏器,上腹中部肿块多来源于胃或膜腺的肿瘤,右肋下肿块常与肝胆有关,两侧腹部的肿块常为结肠肿瘤;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炎性肿块压痛明显,如肝炎、肝服肿、阑尾周围服肿等,而非炎性肿块压痛轻微或不明显是实质性还是囊性,实质性肿块质地可柔软、中等硬或坚硬,见于炎症结核和肿瘤,而囊性肿块触之柔软,见于服肿或囊肿等;是良性还是恶性,良性肿块多为圆形且表面光滑,而形态不规整、表面凹凸不平及坚硬者多为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还须注意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等。要点五腹部叩诊1.腹部正常叩诊音除肝脏、脾脏、充盈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等部位叩诊为浊音外,正常腹部叩诊音主要为鼓音。(1)肝脏叩诊匀称体型者的正常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右锁骨中线上,肝浊音区上下径之间的距离约为.9~11cm;在右腋中线上,肝上界在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在右肩胛线上,肝上界为第10肋间,下界不易叩出。瘦长型者肝上下界均可低一个肋间,矮胖型者则可高一个肋间。病理情况下,肝浊音界向上移位见于右肺不张、气腹及鼓肠等;肝浊音界向下移位见于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炎、肝脓肿、肝淤血、肝癌和多囊肝等;肝浊音界缩小见于急性肝坏死、晚期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界消失,代之以鼓音,是急性胃肠穿孔的重要征象,亦可见于人工气腹。肝炎、肝脓肿时可出现肝区叩击痛。(2)脾脏叩诊脾浊音区宜采用轻叩法,在左腋中线自上而下进行叩诊。正常脾浊音区在左腋中线上第9~11肋间,宽约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及鼓肠等;脾浊音区扩大见于脾肿大。(3)膀胱叩诊膀胱空虚时,因小肠位于耻骨上方遮盖膀胱,故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膀胱充盈时,耻骨上方叩出圆形浊音区。妊娠的子宫、卵巢囊肿或子宫肌瘤等,该区叩诊也呈浊音,应予鉴别。腹水时,耻骨上方叩诊可呈浊音区,但此区的弧形上缘凹向脐部,而膀胱胀大的浊音区弧形上缘凸向脐部。排尿或导尿后复查,如为浊音区转为鼓音,即为尿潴留而致的膀胱胀大。要点六胃泡鼓音区和移动性浊音叩诊1.胃泡鼓音区胃泡鼓音区位于左前胸下部,上界为膈及肺下缘,下界为肋弓,左界为脾脏,右界为肝左缘。此区明显扩大见于幽门梗阻;明显缩小见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脾肿大及肝左叶肿大等。此区鼓音消失而转为实音,见于急性胃扩张或溺水者。2.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有mL以上游离液体时,患者仰卧位叩诊,脐部呈鼓音,腹部两侧呈浊音;侧卧位时,叩诊上侧腹部转为鼓音,下侧腹部呈浊音。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右心衰竭、肾病综合征、严重营养不良以及渗出性腹膜炎(如结核性或自发性)等引起的腹水。要点七腹部听诊1.肠鸣音(肠蠕动音)正常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在脐部或右下腹部听得最清楚。当肠鸣音超过每分钟10次,但音调不特别高亢,称为肠鸣音活跃,见于服泻药后、急性肠炎或胃肠道大出血等;如肠鸣音次数多,且呈响亮、高亢的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明显少于正常,或3~5分钟以上才听到一次,称肠鸣音减弱或稀少,见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及胃肠动力低下等;如持续听诊3~5分钟未闻及肠鸣音,称肠鸣音消失或静腹,见于急性腹膜炎或各种原因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2.振水音患者仰卧,医师用耳凑近患者上腹部或将听诊器体件放于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以冲击触诊法连续迅速冲击患者上腹部,如听到胃内液体与气体相撞击的声音为振水音。正常人餐后或饮人多量液体时,振水音阳性。若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有此音,则提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胃扩张、幽广]梗阻及胃液分泌过多等。3.血管杂音上腹部的两侧出现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在包块部位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脐部收缩期血管杂音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文循环形成时,在脐周可闻及连续性的嗡鸣音。要点八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见下表。细目十一肛门、直肠检查及临床意义要点一肛门、直肠视诊根据病情需要采取肘膝位、仰卧位、截石位、左侧卧位或蹲位等体位,观察患者肛门及周围情况。正常肛门周围皮肤色较黑,可见皮肤皱褶自肛门向外周放射。视诊肛门时注意观察肛门有无闭锁或狭窄、有无伤口及感染、有无肛瘘及肛裂、有无直肠脱垂、有无痔疮,并注意区分是外痔(肛门齿状线以下的紫红色包块,表面为皮肤)、内痔(肛门齿状线以上的紫红色包块,表面为黏膜),还是混合痔。要点二肛门、直肠指诊肛门、直肠指诊对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指诊有剧烈触痛见于肛裂与感染;触痛并有波动感见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触及柔软光滑而有弹性的包块见于直肠息肉;触及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包块应考虑直肠癌。指诊后指套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说明存在炎症并有组织破坏。细目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及临床意义要点一脊柱检查1.脊柱有无侧弯(1)检查方法患者取立位或坐位,先从侧面观察脊柱有无过度的前凸与后凸;然后从后面用手指沿脊椎棘突用力从上向下划压,划压后的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线,观察脊柱有无侧弯。(2)临床意义①脊柱后凸多发生于胸段,见于佝偻病、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退行性变等。②脊柱前凸多发生于腰段,见于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髋关节结核及髋关节后脱位等。③脊柱侧凸:姿势性侧凸的特点为弯曲度多不固定,如平卧或向前弯腰时可使侧弯消失,多见于儿童发育期坐立位姿势不良、椎间盘突出症、脊髓灰质炎等;器质性侧凸时,改变体位不能使侧凸得到纠正,见于佝偻病、脊椎损伤、胸膜肥厚等。2.脊柱活动度(1)检查方法检查颈段活动时,固定被检查者的双肩,让其做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检查腰段活动时,固定被检查者的骨盆,让其做腰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动作。若已有外伤性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应避免做脊柱活动度检查,以防损伤脊髓。(2)临床意义脊柱活动受限常见于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骨质破坏、脊椎骨折或脱位、腰椎间盘突出。3.脊柱压痛与叩击痛(1)检查方法①检查脊柱压痛时,患者取坐位,身体稍向前倾,医师用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②脊柱叩击痛检查:患者取坐位,医师用手指或用叩诊锤直接叩击各个脊椎棘突,了解患者是否有叩击痛,此为直接叩诊法;或患者取坐位,医师将左手掌置于患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背,了解患者的脊柱是否有疼痛,此为间接叩诊法。(2)临床意义正常人脊柱无压痛与叩击痛,若某一部位有压痛与叩击痛,提示该处有病变,如脊椎结核、脊椎骨折、脊椎肿瘤、椎间盘突出等。要点二四肢、关节检查1.四肢、关节形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匙状甲(反甲)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偶见于风湿热。(2)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慢性肺脓肿、脓胸以及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3)指关节变形以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梭形关节最常见。(4)膝内翻、膝外翻膝内翻为“0”形腿,膝外翻为“X”形腿。常见于佝偻病及大骨节病。(5)膝关节变形常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结核性关节炎、关节积液等。(6)足内翻、足外翻多见于先天畸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等。(7)肢端肥大见于腺垂体功能亢进、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肢端肥大症。(8)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小腿,是下肢浅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或静脉瓣功能不全所致。表现为下肢静脉如蚯蚓状怒张、弯曲,久立位更明显,严重时有小腿肿胀感,局部皮肤颜色暗紫红色或有色素沉着,甚至形成溃疡。常见于从事站立性工作者或栓塞性静脉炎患者。2.运动功能检查关节活动障碍见于相应部位骨折、脱位、炎症、肿瘤、退行性变,及肌腱、软组织损伤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