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病史
患者:男性,62岁
主诉:后背部不适半年持续性后背部疼痛不适半年
查体:无特殊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约5年CTA提示:腹主动脉夹层,累及重要分支
病例特点
1.中年男性2.合并多种慢性病3.夹层累及内脏分支、双肾动脉术前充分告知患者开放及腔内优劣,患者及家属经过慎重考虑后要求腔内治疗。
治疗策略
1.完善检查,精确测量分支管径及方位
2.重建分支,隔绝夹层3.告知患者开放及腔内优劣,患者及家属要求腔内治疗4.全麻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分支重建术5.备复合手术(开放+腔内)手绘三维图并测量分支管径手术过程
1.仰卧位,全麻,穿刺右侧股总动脉,置入8F短鞘。解剖分离左股总动脉分别置入4,4,5,5F导管,作为标记靶血管的入路。左锁骨下动脉解剖分离后置入16FGoreDryseal33cm水封鞘至降主动脉。血管造影明确主动脉夹层及四分支开口位置
2.自左侧股动脉入路,MPA导管配合0.泥鳅导丝进入双肾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留置导管作为标记。
同时,选择主动脉支架,放置于3D模型中,标记分支开口位置,开窗并做标记。引入V-18导丝,行支架束径后回装至输送鞘内。
3.右侧动脉入路,跟进预制的支架主体,将主动脉支架放置到体内,缓慢释放至各个开孔位置,自锁骨下动脉入路分别选择进入双肾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内。
置入球囊5-40mm进入分支动脉开口端,扩张后固定支架,释放束径导丝。
释放束径
4.分别经左锁骨上入路将长鞘置入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内,循导丝引入自膨覆膜支架(0.’’Viabahn)8*25mm(肠系膜上动脉),6*25mm(双肾)支架,衔接靶血管与支架主体。腹腔干动脉未植入支架。
肠系膜支架植入过程
术后造影,夹层消失,支架开窗位置准确,分支支架通畅;夹层消失,腹主动脉重要分支通畅。
出院前患者疼痛症状消失,随访复查主动脉CTA,图像显示主动脉夹层隔绝良好,分支支架内通畅。
夹层消失,支架通畅
总结
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中并不少见,如何判定治疗的适应症是手术的前提,多数学者认为,当夹层假腔快速增大(速度10mm/年),真腔塑形不良,管腔狭窄,出现脏器供血不良等情况时,需要进行积极治疗。
本例患者出现持续性疼痛症状,经过保守控制血压无效,因此选择积极治疗。有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开窗/侧枝支架腔内修复(FenestratedandbranchedEVAR,F/Br-EVAR)已经成为该类疾病的首选。
在夹层的治疗不同于主动脉瘤,僵硬的夹层内膜片和狭窄的腔道增加了修复的难度并限制了腔内治疗的效果,一些病例中分支动脉由假腔发出,这更加增加了选择的难度。由于这些自身解剖特点的限制,目前无定制的支架可用于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因此这类病变通常需要医生自制支架。
3D打印技术被认为是制造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其在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