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心遇见没找黄连军会诊过片子,不
TUhjnbcbe - 2021/6/8 7:32:00
治疗效果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90621/7235796.html

戴戴(全文字)

84岁的杨教授,决定从长春去上海找*连*教授。

不久前,医院检查发现腹部有一个肿块,医院认为是肿瘤,考虑到她年事已高,不建议做太过积极的治疗,便让家人接她回家养着。

她把片子发给了*连*教授。*教授认为,这一次是腹主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确诊,就有办法救命。

*连*教授是中国著名心血管影像和介入治疗专家,他与中国主动脉外科的领*人孙立忠教授并肩作战三十多年:一个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出神入化,一个外科手术炉火纯青,两人就是一支MDT(多学科协作)。他们共同创造和见证了中国现代主动脉专业的建立和普及,走上世界舞台。

六年前,两位教授相约再次出发,医院筹建,孙立忠担任院长,*连*任副院长。医院开业短短不到五年,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他们训练出“中国主动脉兄弟连”的又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良部队。

在经过几年京沪两地奔波后,两人医院,*连*教授年3医院,孙立忠教授年8月全职加盟。

*连*说:“我们要在上海再成功一次。”

做最难的手术

救最危急的病人

尽管从长春到上海近12小时的高铁,可能会让杨老教授有生命危险,但她很明白如果确实是腹主动脉瘤复发,即便待在家里,这个不定时炸弹也随时可能让她失去生命。

几年前,杨老医院找*教授做过腹主动脉瘤介入治疗,她信任*教授的判断和技术。到了上海,经过*连*教授的仔细检查,果然是一个侧支内漏导致的腹主动脉瘤复发。由于该侧支是由许多血管形成的,需要先做血管造影,找出内漏的小血管,用球囊阻断止血,然后孙立忠教授实施外科手术彻底解决问题。

手术获得成功。杨老教授回到长春后,给两位教授写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这位大学的数学教授,记忆力惊人,医院影像科一位医生的爷爷曾是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死于“文革”,杨教授竟然在CT室当场把这位中文系教授几十年前的遗书背诵下来。

(杨教授手术康复后与*连*教授合影)

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各占一半,“影像诊断是治疗的基础。”*连*教授说。

一位患者在外院做完主动脉支架后,主动脉反而增大,当地查不出原因,医院准备开胸做主动脉置换手术,但是患者肺功能不好,外科手术有一定风险。外科医生们和*连*教授讨论后决定,做一次更细致的CT检查,找出主动脉增大的原因。

*连*做的CT不仅仅只是拍个片这么简单,他从年轻时就经常看孙立忠做手术,学习外科手术过程,亲眼验证自己的影像诊断结论。在了解了病人放支架的过程之后,他先分析是近端漏、远端漏还是中间小血管漏,然后针对性地增加CT扫描的实像,一期、二期,甚至三期扫描,他总能发现一般影像科医生发现不了的问题,因此,*连*的影像结论,深受外科医生的信任。

找到原因后,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最终采用介入治疗,放支架顺利解决问题。

这种内科、外科、影像介入、重症等医院医生们的工作方式,一起联手救治了很多重症、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连*教授说:“我和孙立忠院长是主动脉团队,我和刘建实教授是先心病团队。我和孙院长是30多年合作了,医院时也是一个团队,医院影像科和内、外科都不是这么紧密的,到了德达我们就是一个团队,同一个病房,同一个手术室。很多重病人的治疗需要我们联合进行,比如有些病人我先做介入,他再做手术,或者我们一起做复合手术(杂交手术),有一些病人有术后并发症是我用介入来处理,或者介入并发症由外科来处理,大家互相协作。

我们就是临床

去哪里结合

“影像科医生要主动与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握手,走到临床一线去工作。”*连*年轻时是这样被训练的,如今,他也是这样训练年轻的影像科医生。

“谁的报告只写‘请结合临床考虑’都要重写,我们就是临床,去哪里结合?”当年科主任的这句话,成为*连*职业的指路明灯。

说这句话的是我国影像界唯一的院士刘玉清教授,也是*连*大学医院后的科室主任,从此,“我们就是临床”像基因一样融入了*连*整个职业生涯。

当时的刘玉清教授一直在为影像科的命运“抗争”。影像科原本一直是既有诊断又有治疗的临床科室,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学苏联以后,将这一科室变成了医技科室/辅助科室。80年代以后,刘玉清教授一直努力让影像学科回归临床科室,年卫生部终于批准:具有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有介入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

正因为“我们就是临床”根深蒂固的理念,医院放射科的年轻医生培训,完全严格按照临床思维进行。*连*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院放射科。

放射科有独立完整的五年住院医培训计划。从基本功开始训练,每人必须看份正常的X片,每一张至少要看1小时,然后开始看有病变的片子。

有巡诊制度。要求对每一个来拍片、做造影的病人,年轻大夫都要进行问病史、查体、听杂音等临床检查,要看心电图、超声,然后再回过头来读X片,最后做出诊断。

有完善的登记随访制度。每个病例都要做对照,片子与手术进行对照,死亡病例要与病理科进行对照,以验证诊断的准确性。

*连*说:“整个训练是一个闭环,我们要对自己作出的诊断结论负责,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上世纪90年代,*连*(左一)与戴汝平(右一)在手术中)

他一边跟刘玉清教授学习影像诊断,一边跟戴汝平教授学习介入治疗。

“介入技术的临床训练就更严格了。”*连*教授说,病人做完血管造影之后,躺在导管室留观,他坐在边上一守就是24小时,病人一旦出现并发症,比如出血,他找个车把外科主任从家里接来处理(那时候没有电话)。

介入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动手过程都是很缓慢渐进的。”*连*说,先站在边上看老师操作,看了足够多之后,再练习如何穿手术衣、戴手套、消*、辅巾;再练习洗导管、递导管;然后练习穿刺;练习送导管;再练习当一助,最后成为术者。

“医生成长之路,从来没有惊心动魄,只有水道渠成。”*连*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左心房穿刺,“这是我一生中最难的时刻。”穿刺针要从心脏的房间隔穿过去,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心包填塞,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尽管戴汝平主任手把手教过他很多例,所有技术要点已烂熟于胸,但真正自己独立操作时,难免紧张,“就像学骑自行车,爸爸在后面放手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自信。

成为术者,也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技术精进的路上,不仅要按疾病复杂程度递进,还要与世界的技术进步保持同步。

年,毕业6年后,*连*开始独立做介入手术,年,他被提拔担任放射影像科副主任,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

在*连*职业成长突飞猛进的同时,心血管介入技术也出现了革命性进步。80年代末,他在文献中第一次看到国外支架技术的报道,几年后,血管支架进入中国,很快便遍地开花。

(年初,医院免费救治了51位来自西藏那曲地区的贫困先心病患儿。这是*连*教授在查房时,患者是此次公益项目受益者之一、17岁的西藏小伙子央加阿达)

*连*成为了中国最早实施支架介入治疗的医生之一,从髂动脉支架、肾动脉支架等周围动脉支架,到主动脉支架。

“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学习中,就像一座永远爬不完的山,永远到不了顶。”如今已年过六旬的*连*,依然没有停止学习。

年3月,*连*全职加盟医院的同时,医院所在的上海青浦区成立了“*连*影像与介入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将成为一个各级医疗机构共享的诊断平台,同时面向全区心内科医生、社区医生进行影像知识培训。

*连*指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影像科医生,首先要诊断正确,否则治疗无从谈起。第二步,影像科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不单单是定性诊断,还有定量诊断,比如关闭不全轻、中、重,分流量少、中、多,肺动脉高压轻、中、重,动脉瘤有多大,心室壁有多厚。第三步,影像科医生要与内科、外科医生一起设计治疗方案,是随诊观察,还是药物治疗,还是外科手术、介入,一定要把最适合病人的方法推荐给病人。

“影像科医生不是‘傻瓜相机’。”*连*说,无论未来人工智能AI有多厉害,最终给人看病的是医生,只有那些完全与临床脱节的影像科医生,未来才可能被AI代替。

“影像对一个疾病的参与是全程管理,不单单是做一个检查出一份报告,我希望影像医生全程参与到患者的疾病管理中。”*连*说,影像医生的工作,不仅是患者治疗阶段,还有康复阶段,病情是好转了还是恶化了,治疗手段有没有效,都要通过影像来监测和随访。

*连*教授将影像形容是侦察兵,是哨兵,是战士,是护卫队,也是后勤保障的部队,是在与疾病战斗的全程都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要跳出影像片子,不但要看片,还要看病,要看病人,要了解病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他说。

医护人员的尊严

年元旦半夜,一名病人被紧急从绍兴送到医院。凌晨1医院,患者腹主动脉瘤突然破裂,生存的机会以分钟计算。患者被直接推进导管室,*连*教授已经做好一切准备等在那里,主动脉支架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半夜三点,当*连*从手术台上回到办公室,桌上摆着食堂刚刚送来的一碗热汤面,他充满了幸福感,“医务人员要有尊严,不光是钱的问题。”他说。

*连*:

我这一辈子,工作过的地方不多,医院,再到现在的医院。

6年前,一位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到北京拜访我和孙立忠,邀请医院,体医院。

我认为中国的医疗要想进一步发展,医院是不够的,一定要医院作为补充,这也医院的发展。医院,管理更加灵活,既可以借鉴于西方的先进经验,又能结合中国本土国情,可以实现医疗管理现代化。

我们又一次同频了,愿意“再折腾”一次。这是一个谨慎而坚定的人生决择,从北京到上海,从体制内到体制外,这是一个质变化。

我和孙立忠教授相识很多年了。

年我们一起考上白求恩医科大学,一起毕业医院,他在外科做心脏和心血管的手术,我在放射科主要做诊断和介入治疗。90年代后,医院大血管方面的负责人,我是放射科副主任,也在大血管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我们在临床上开始深度合作。9年,我们医院。

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首先是友情,互相见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更重要的连结纽带是工作。两个人年龄相仿,脾气秉性爱好不尽相同,但我们对待医学事业,特别对主动脉事业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所以我们能同甘共苦,共同面临危机,共同申请课题,共同去领奖,共享我们取得的一切成果——我们成为三十多年最亲密的战友。

一路走来,孙教授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俩是从国家队(医院)到地方队(医院),然后再到民营队(医院)。

有人可能觉得是不是在走下坡路?当然不是。

医院培养了我们,我们也通过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绩;医院给了我们巨大的空间和平台,我们不负众望,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主动脉疾病诊疗中心,在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化,我们跳出体制,在体制外再一次创业,再攀登另一座高峰,是人生的一种选择。

无论团队还是个人,成功是靠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这个团队,孙立忠教授是学术带头人,不但手术做得好,而且有人格魅力,各方面都很出色。他开创了中国现代主动脉外科事业,原来血战、夜战、死战、血流成河、人财两空的主动脉外科,到孙立忠时代被完全改变了。他发明了“孙氏手术”,成为A型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他把主脉外科向全中国普及,他亲手教了很多学生,也影响了很多人。

我们俩都来自东北农村,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所接受的是半*事化管理,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不怕苦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们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守在病人床头不回家,一个问题没弄清楚,可以不吃饭不睡觉。我们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很幸运遇到了中国最顶级的心血管平台。阜外就像一所大学校,无数德艺双馨的老师,给我们打下了最扎实的基本功,我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成长,老前辈们的科学态度、临床思维、为人处事,都给我们的医生职业树立了榜样。

我们刚到医院的时候,医疗条件还是相当落后,全国医院,最高学府,医院,一天门诊量不到人次,一年手术量多例,还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手术,而且手术经常出问题,各种并发症。我们见证了这个时代心血管专业的最飞速的发展。

我们9年调入医院,无论在临床,还是科教研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主动脉团队的学术地位开始腾飞,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在这里,我创建了介入诊疗科,这也是我一生中让我骄傲的成绩之一。

如今,我们都离开了安贞,开始新的旅程,这是深思熟虑的决定。

我们原本都可以留在医院“吃老本”,但这不符合我们的性格。医院主动脉团队的年轻人,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看着他们一天天成长起来,他们很优秀,未来会飞得更高更快。他们舍不得我们离开,尤其舍不得孙立忠,我们也永远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人都是有惰性的,离开舒适区的确会很痛苦,但也只是勇敢地走出来,才能看到更好的风景。

有一句话说,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们来到上海,创建了医院,全新的区域、医院,全新的体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让我们在工作了近四十年的时候,还能保持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

经常有人问我有什么爱好?我认真想了想,好像什么爱好也没有。我和孙立忠一样,不会打牌不会打游戏,不会打球不会摄影,也没时间出去旅游,如果说爱好,那就是工作吧。我喜欢做介入,喜欢看片子,研究病例,孙立忠一做手术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一站站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都没问题。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就养成了这些习惯,比如我们俩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随叫随到,不讲任何条件、代价,只要病人需要,医院。

我和孙立忠,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医院,我们办公室的门从来不锁,只要我们不上手术,谁都可以推门来咨询病情。我们离开医院已经10多年了,那里的很多老职工、家属病了,都还会来找我们。一方面是对我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真诚。病人总爱说“不好意思麻烦你了”,我说医生面对病人,从来是不怕麻烦的,医生离开了病人就像农民离开土地、工人离开工厂。所以,无论是上班时间或业余时间来找我,我都愿意帮忙。

在筹建期间,我们在兼顾北京的临床工作之余,完成了医院医疗团队的组建,医院的装修装饰,手术室、病房、导管室的设计,我们都亲自参与,医院一天天走到今天。

(年7月,*连*教授为97岁新四*老战士做了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右骼动脉闭塞开通介入治疗)

我全职加盟德达已经两年。

上海确实是一个包容的城市,从*府层面,到学术平台,到媒体平台,到患者圈,都已经完全接纳了我们。

我们整个医疗团队的骨干大部分是来自北京、天津,医院开业不到五年,我们已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站稳脚跟,可以用更好的服务辐射全国的患者。

这几年医院的年轻人,进步是突飞猛进,年轻医生的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成果。

我和孙立忠聊天时说过,如果这辈子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事,那就是我们从不封锁技术,从来是倾囊相授。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我们从没有这种顾虑,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永远不会原地踏步,技术精进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创新,让年轻晚辈能有所收获,他们才愿意跟我们一起工作。孙立忠在全国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大血管医生,这也是我最佩服的地方。

来到医院以后,说句心里话,体制内和体制外确实有大不同,但最大的不同恰恰和大家担心的相反。

在这里,医务人员得到充分的尊重,医疗活动也更自主,有尊严的阳光收入,任务指标不与收入挂钩,我们只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治疗、服务好患者。这份尊重,让我们更愿意释放我们的热情和能量。

医院很不容易,要办医院这种高水平、医院更不容易,因为必须用实实在在的手术硬实力来说话。医院的投资方很有远见和格局,办院理念始终如一是把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服务放在第一位,光明正大地去赚钱。

有这么好的投资方,也有这么优秀的医疗团队,我希望能让医院医院的一个标杆。

如今,医院主动脉手术,无论是手术量还是技术难度,已经进入全国前列。我们努力在10年内,使医院在整个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国内的前列。

如果我们再一次成功,我想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整个主动脉,甚至整个心血管领域,再往大一点说,是为我们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闯出一条新路,我想这个意义就非凡了。

(全文完)照片均来自医院校对/*锦花1.心·遇见①

孙立忠:大血管外科,给基层医生机会,就是给生命机会2.心·遇见②

专访孙立忠:优秀的外科医生,在任何体制下都能发挥作用3.心·遇见③

一位上海心外科医生的西藏工作日记1.创造“中国模式”的主动脉兄弟连2.主动脉疾病惊心动魄3.导致北医三院孕妇死亡的元凶——主动脉夹层:致命只需几分钟4.对主动脉夹层,我们确确实实需要做很多工作5.名医人文观·孙立忠|一位心外科医生的生死观6.孙立忠,做主动脉夹层效果最好的医生7.手术故事|孙立忠的一台“攻心术”作者简介版权声明文章可分享朋友圈,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戴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遇见没找黄连军会诊过片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