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医院吕明教授应用Tubridge?分期治疗多发性巨大动脉瘤,欢迎阅读,快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感想和启发吧!
基本资料
患者,女,51岁。因右眼胀痛不适1周入院,曾在门诊行脑MRI和MRA示颅内多发动脉瘤。
术前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巨大动脉瘤、床突上段中型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瘤体26.43mm×26.77mm,颈宽10.03mm;中型动脉瘤瘤体8.26mm×8.50mm,颈宽5.75mm。
计划Tubridge?密网支架覆盖两个动脉瘤,小瘤不填弹簧圈,大瘤疏松填塞。
右颈内动脉工作位路图下,5FNavien中间导管抵达右颈内动脉破裂孔段,Synchro-14微导丝携带Echelon-10微导管经5FNavien送入近端大瘤的瘤腔,试图成袢越过大瘤,再越过远端小瘤,继而跋涉至大脑中动脉;随后将使用“拉直成袢”技术和交换技术把T-Track支架导管交换入大脑中动脉。
然而,出师未捷,Synchro-14微导丝只能勉强搭住大瘤出口,转来转去无法继续前行,巨大的瘤腔像无底洞,只能进不能出。
计划不如变化,决定一期先用弹簧圈填塞大瘤,隔至少一个月后再二期置放密网支架。双微管依次、交替填入11枚弹簧圈(MicroPlex18-24-68-CosmosComplex九枚,MicroPlex18-20-65-CosmosComplex,QC-20-50-3D),部分栓塞大瘤。
术后右颈内动脉各角度造影显示大瘤部分栓塞,载瘤动脉畅通,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血流冲击使大瘤内的弹簧圈夯实,为二期支架导管的通过提供铺垫和支撑。
1个半月后二期行密网支架置入。
5FNavien中间导管置入右颈内动脉岩骨段,行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大瘤大部栓塞,瘤颈处开放。
Echelon-10微导管(头端塑成猪尾形)在Synchro-14微导丝(cm)引导下顺利越过两个动脉瘤进入远端的大脑中动脉内。
应用Synchro-14微导丝(cm)交换技术,撤离Echelon-10微导管,交换入T-track支架导管,经支架导管输送Tubridge?密网支架(4.5×45mm),支架头端锚定于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完全释放Tubridge?密网支架。
术后右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显示:右大脑前动脉不显影,考虑为血流动力学因素所致。
转行左颈内动脉正位造影证实前交通动脉开放。
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及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也有多发动脉瘤,等待三期治疗。
术后讨论
巨大动脉瘤首选密网支架治疗已成共识,但密网支架如何越过巨大动脉瘤在技术上是个挑战。如果不能实现一期解决,那么分期治疗也是可供选择的策略,即一期先用弹簧圈栓塞瘤腔(使弹簧圈在瘤底的分布更密集,而在瘤颈的分布尽可能稀疏);二期置放密网支架。
对于巨大动脉瘤,选择弹簧圈规格无需费心思,弹簧圈最大直径就是25mm,所以,选最大最长的弹簧圈可劲儿往动脉瘤里招呼就是了。
期待该患者的远期造影随访结果。
术者介绍
吕明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学术任职:
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血管杂志》审稿专家;《神经介入在线》专栏主编
临床专长:
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主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等各类脑脊髓血管病。医院部分协作单位的会诊工作,带动和促医院神经介入技术的开展。
科学研究:
科研方向致力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和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资助。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之一: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巨大动脉瘤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主持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创新探索基金。主编《脑血管造影》教学课件一部;主译《介入神经放射学》和《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两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20余篇。年参研项目“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获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相关推荐:博览群术|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团队应用Tubridge?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博览群术|Tubridge?双箭齐发,王东海教授团队成功治疗多发性动脉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