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疾病在临床应用广泛,但仍存在多种可能的并发症和手术风险,移植物感染为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术后死亡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在各类主动脉疾病中,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移植物感染风险尤其高。
近期,医院舒畅、罗明尧等报告,对于感染性或高度怀疑感染性的主动脉病灶,尤其濒临破裂、病情紧急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重症患者,“病灶内导管预置法”辅助急诊主动脉腔内修复操作安全、快捷,抢救成功率高,有效性被初步证实,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该团队报告,年1月至年12月,医院共有6例濒临破裂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在接受急诊腔内修复的同时,采用“病灶内导管预置法”预防术后移植物感染。
患者平均年龄53岁,最小23岁,最大72岁,男性4例,女性2例。其中主动脉疾病合并未完全控制的结核病2例,术前菌血症表现1例,术前高度可疑感染性假性动脉瘤3例。
所有患者手术即时全部成功,30d内无死亡发生。
术后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8.3个月。2例结核性主动脉瘤患者术后规范口服抗痨药物治疗,分别随访10个月、12个月后未见气泡或其他移植物感染迹象,恢复正常工作。
1例术前菌血症、高热寒战、大咯血的患者,术后使用抗生素3个月,随访结果良好、未见移植物感染迹象。
3例高度可疑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术后未出现感染,分别随访6个月、7个月、12个月病灶内血栓化满意。
“病灶内导管预置法”基本操作如下:
(1)经股动脉入路,采用*金标记导管造影,明确病灶形态、位置以及邻近部位正常主动脉形态;
(2)经与造影导管不同的另一通路,一般采取对侧股动脉,也可经同侧股动脉上另一枚5F穿刺鞘,将一根猪尾巴导管或单弯导管置入病灶内,如主动脉溃疡内、主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冒烟”确认导管尖端位置完全进入病灶,必要时采用泥鳅导丝引导;
(3)常规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待覆膜支架释放完毕后,预置之猪尾巴导管或单弯导管此时应位于覆膜支架外壁与主动脉内壁之间,尖端位于病灶内,尾端位于体外;
(4)经预置之猪尾巴导管或单弯导管,向病灶内注射抗感染药物,根据致病菌和药敏试验选药,若未明确致病菌类型或无药敏结果,则经验性选择广谱抗生素。
来源:薛云飞,罗明尧,舒畅,等.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急诊腔内修复术中“病灶内导管预置法”的运用.中国循环杂志,,36:57-62.DOI:10./j.issn.-..0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F:FE8, F1:9D73F1E4, F2:4CA6DE6B, F3:54ED, T:, y:FED5DFAF }"h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