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神经影像CT上出现这些征象,警惕脑血肿扩
TUhjnbcbe - 2021/2/24 5:02:00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导读

自发性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高的灾难性疾病,起病和进展迅速,短期和长期预后极差。血肿扩大是脑出血常见及重要的现象之一,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还是不良预后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预测因素。

近年发现,CTA与CT中某些特异性表现与血肿扩大存在关联性,如点征、渗漏征、混杂征、黑洞征、漩涡征和岛征等,为诊断血肿扩大的高危ICH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小编对这些征象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血肿扩大概述

脑出血血肿扩大(HE)是指脑出血急性期,由于活动性出血而使原有血肿体积不断扩大的现象。HE表现为初始出血的扩展,包括侵入脑室、转移或再出血到邻近区域和脑实质出血量增加。

大多数研究将血肿扩大定义为ICH患者后续CT扫描时血肿体积较首次CT增加>12.5mL或大于33%。首次CT扫描在ICH发病6h内,后续CT扫描则在首次CT后24h内。血肿体积的评估方法包括:ABC/2法、测面积法及三维绘制法,半自动化测量技术较ABC/2法更准确,特别适用于不规则形血肿。

血肿体积的简易评估方法:ABC/2法

A=血肿最大层面长径

B=血肿最大层面宽径

C=血肿层面的厚度=层数*扫描间距

总体而言,CTA/CTP的准确率高,但应用不普遍。平扫CT普遍应用,但准确率不高。

近年诸多研究表明,CTA及平扫CT中存在某些特异影像征象可以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部分征象被写入脑出血管理指南。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指出,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密切监测(I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的“点样征”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II级推荐,B级证据。)

血肿扩大的典型影像学特征CTA/CTP

(1)点征(spotsign)

年Wada等学者首次提出CTA点征,后不断发展为现在大多认同的概念:

①在颅内血肿的对比剂外渗处至少出现1个对比剂浓聚影

②周围血肿与其密度相比,CT测量值至少大于HU

③血肿周围存在相邻的不连续走行的正常或异常血管

④点征存在于颅内血肿范围内

符合以上4点内容的即为点征。

图1点征

随后提出CTA点征评分,具体见下图:

图2A:1个点征,HU值为HU;B:1个点征,HU值为HU,直径为5mm;C:多个点征,最高HU值为HU;D:多个点征,最高HU值>HU,两个点征直径>5mm[1]

PREDICT研究显示,CTA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85%、61%、78%。点征是判定血肿扩大的重要因素,其原理是:造影剂外溢意味着破裂的血管壁未完全修复稳固,可能继续出血。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警惕CTA假点状征,包括动脉瘤、微小动脉畸形、血管的钙化的表现等。

(2)改良点征

基于上述机制,提出很多改良的点征,如延迟CTA点征、静脉期CTA点征、动态CTA点征、CT灌注(CTA)点征。另外,通过初始与改良CTA点征联合进行预测可以获得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CTP点征能动态观察同一层面不同时相的扫描图像,更适用于观察反映血肿内活动性出血。CTP点征被证实是早期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敏感性为78%,高于CTA点征。

(3)渗漏征(leakagesign)

前面提到[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较低;为此,来自日本的学者Kimihiko于年提出一种新型的预测血肿扩大标志物——[渗漏征]。

患者需完成2次CTA扫描,分别为CTA期和延迟期(CTA期后5min),设定直径为10mm的感兴趣区(ROI),并计算其CT值,延迟期ROI内CT值较CTA期增加10%的现象定义为渗漏征。有研究结果显示,在预测HE上,渗漏征相比点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93.3%)和特异性(88.9%)。

图3渗漏征[2]

(4)CTA/CTP点征的局限性

?CTA扫描需注射造影剂,耗时较长;

?多数基层机构急诊不具备该设备及技术;

?大部分医疗中心未行急诊CTA检查,普通CT扫描常作为诊断脑出血的唯一影像学检查;

?CTA点征出现频率及预测价值随着症状发作至CTA时间延长而下降,晚期(症状发作至CTA时间8h)较早期(0-2h)CTA点征出现频率下降2/3。

CTA/CTP点征存在上述局限性,因此寻找平扫CT中预测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像征象意义重大。

CT平扫(NCCT)

通过以往研究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可以用于预测血肿扩大的征象,见下图。

图4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CT平扫征象

(1)血肿边缘不规则和混合密度征

9年Barras等首次报道了CT平扫下的血肿形态与密度对于血肿扩大的影像学预测价值,按血肿的形状及密度将其分为5型。(图5、图6):1、2级为“规则”、“匀质”,3-5为“不规则”、“异质”。

图5Barras等提出的血肿形状(左)和密度(右)分级[3]

图65个等级血肿密度异质性(A)和血肿边缘规则性(B)分级举例[4]

CT平扫下血肿形态规则、密度均匀,血肿不易扩大;反之血肿形态不规则和密度不均,常提示多支血管破裂渗血,出现活动性出血,容易出现血肿扩大。

图7A:漩涡征及黑洞征;B:边缘不规则及混合密度征[5]

(2)混杂征(blendsign)

CT混杂征是由Li等在年提出的一种预测血肿扩大的影像标记,主要是指(1)血肿内存在边界分明的高低密度两种成分,(2)两种成分CT值至少相差18HU,且(3)低密度成分不包含于高密度成分中的一种征象。其形成的机制是血肿内凝固的血块在CT上呈现高密度,而低密度区域可能是由于破裂的血管仍在持续出血,血液尚未凝固所致。

图8A、B为混杂征,两种密度区域区域间存在肉眼可见的明显分界;C无明显分界;D为高密度区域完全包裹低密度区域的漩涡征[6]

(3)黑洞征(blackholesign)

黑洞征是继混杂征之后Li等于年提出的另一种新型预测血肿扩大的CT影像学标记。其定义为血肿高密度区内包裹的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低密度区需具备以下4个特点:(1)包含于高密度血肿中;(2)呈圆形、卵圆形或者棒状,但是与血肿外周围组织不接壤;(3)边界清楚;(4)与高密度区至少有28HU的差值。

图9A:不规则形黑洞征,与周围血肿的HU值相差35HU;B:圆形黑洞征;C:条形黑洞征,血肿内的低密度区域与脑组织分离;D:小圆形黑洞。[7]

图10A:头颅CT所示黑洞征(箭头处);B:使用感兴趣区块(ROI)标出表现为黑洞的低密度区域(1)及邻近的高密度区域(2)[8]

下图显示mimics黑洞征:

图11A:低密度区边界不清;B:低密度区边界清楚,但其与周围血肿的HU值相差约为20HU;C:箭头所示3个条形低密度影与周围脑组织相接;D:黑洞边界不清[7]

血肿的异质性可能反映不同时期的出血,新鲜出血在CT图像中表现为低密度;血液凝固后,血清从中分离,在CT中则表现为高密度。黑洞征的出现表明异质血肿内存在不同时期的出血,因此可作为ICH患者血肿扩大的预测因素。

(4)血肿内低密度

血肿内低密度是由Boulouis等提出,根据低密度的边界清晰度和相对密度被分为4型:(1)第1型:边界清晰,密度同脑实质相似;(2)第2型:边界模糊,密度同脑实质相似;(3)第3型:水样或类似脑积液密度;(4)第4型:混合密度且存在液-液平。

与“CTA点征”相比,“CT血肿内低密度”具有更强的临床实用性,且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空间相关性,这预示着它们之间可能是不同的病理过程。与CT黑洞征和混杂征相比,三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均为急性期NCCT序列上征象,均指血肿内的低密度影,还强调了低密度影的密度和边界。从概念上来讲,血肿内低密度影囊括了黑洞征和混杂征,但是临床工作中发现它们可同时存在,也可相互独立[9]。

(5)岛征(islandsign)

年,李琦等[10]发现岛征,以描述血肿边缘极度不规则的形态,将其定义为:(1)≥3个散在的小血肿与主要血肿相分离,或(2)≥4个小血肿,部分或全部与主要血肿相连接。这些散在的小血肿(孤立岛征)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且与主要血肿相分隔。与主要血肿相连接的小血肿(连接岛征)呈气泡样或出芽样,但非分叶状。

图例患者的岛征表现

A:基底节区出血患者,可以看到3个分散的小血肿,每个都与主血肿分离;

B:壳核出血患者,可见3个独立小血肿,注意小血肿和主血肿之间的低信号区;

C:脑叶出血患者,可见4个分散的小血肿

D:基底节出血并突入脑室的患者,可见4个泡状或芽状的小血肿与主血肿相连,另有1个单独的分散小血肿

下图的4个例子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识别岛征的详细方法。

图13疑似岛征的鉴别

A:壳核出血患者,可以看到主血肿有4个叶,3个分散的小血肿每个都和主血肿分开,本例为岛征

B:形状不规则的壳核出血,血肿呈分叶状,三角箭头所示不是“岛”,微小的脑内出血点(长尾箭头)也不被视为单独血肿

C:壳核出血,伴有2个小血肿,主血肿的不规则边缘(三角箭头)不是“岛”

D:基底节区出血,主血肿有2个小叶,但并非“岛”的表现

其形成原因可能是随着血肿扩大,导致临近小动脉损害,引起主血肿周围的小岛出现。研究显示,CT平扫“岛征”预测血肿扩大的敏感性为44.7%,特异性为98.2%;阳性预测值为92.7%,阴性预测值为77.7%。CT平扫“岛征”是预测ICH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可靠指标,并高度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6)漩涡征(swirlsign)

漩涡征原是预测硬膜外急性活动性出血的重要指标。Selariu等首次将这一标记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定义为血肿高密度区内的低密度区或等密度区,其形状变化多样,可以是圆形、条状或不规则形状等。多见于中线移位、出血破入脑室等存在已知不良预后的患者,其发生率与血肿量大小密切相关(5-30ml:41%,30ml:62%,P=0.01;而出血量为1-4ml的患者中仅6%出现漩涡征),提示漩涡征可能是预测血肿扩大的标记。

图14a-c分别表现为轮廓分明、不规则、条纹状三种不同形态的漩涡征;d:左侧壳核出血不伴漩涡征;e:右侧额叶出血,箭头所示为血肿吸收,非漩涡征:f:左侧额叶出血,箭头所示为血肿内液平[11]

(7)卫星征(satellitesign)

Shimoda等首次提出卫星征,并指出其是脑出血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卫星征定义为:(1)在平扫CT上,主血肿之外的小血肿(卫星)直径小于10mm;(2)小血肿至少在一个层面上要完全脱离主血肿;(3)主血肿和小血肿的距离是在1-20mm内。卫星征还与出血体积大、脑室内扩张、幕上出血及不规则血肿相关,而这些指标均与血肿扩大相关,这可能间接支持了卫星征可预测血肿扩大。

图15卫星征阳性(a-c)和阴性示例图(d)

图16a、NCCT所示“卫星征”及CTA所示“点征”;b、卫星征(+)及点征(-)[12]

(8)液平[13]

近些年的研究也发现液平与血肿扩大及不良预后相关。该征象的出现可以反映出血凝固过程中的异常,后者导致早期高密度蛋白沉积。液平在出血患者中较少出现,以往报道其发病率约1%~7%。

出血患者的液平表现见下图:

图17液平[14]

在血肿凝结过程中,未凝固的血液(血浆)首先沉积,而已凝固的血块随后沉积,这种分层沉积导致了这一沉淀现象,即表现为液平,这一现象常能反映止血不充分。对于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其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出血后液平出现率较高。

小结

血肿扩大是ICH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决定性因素。点征、渗漏征、混杂征及黑洞征为预测血肿扩大的影像学标志,均代表了血肿异质性。渗漏征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他3项,但ICH患者早期行CTA检查时需注射对比剂,肾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禁用。混杂征及黑洞征的特异性高于点征及渗漏征,且仅需常规CT扫描即可做出判断,故其应用更为便捷、广泛,但其敏感性均较低,混杂征及黑洞征阴性的ICH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可能仍较高。

总体而言,影像学征象具有方便、直观的特点,同时可以有效地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管理,是一种更具有潜力的预测血肿扩大标记。然而,ICH的过程非常复杂,目前仍未发现任何一种可精准判断早期血肿扩大及预后的影像学标志。期待在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的深入,将出现更有效的方法预测血肿扩大,从而造福ICH患者。

推荐阅读↓↓↓

1.杨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像学征象及人工智能识别

2.图文|血肿扩大怎预测,重要标志物有这几个

3.谢鹏: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4.脑出血研究进展:这些征象可以预测血肿扩大

5.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老问题,新解答

6.Stroke:国人提出的新征象!脑血肿扩大预测看「岛征」

参考文献略,如需查看文献,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影像CT上出现这些征象,警惕脑血肿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