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先生遭受头痛困扰,症状表现为头部血管搏动样疼痛,而且头痛发作时,血压偏高。患者并无高血压病史,担忧可能发生脑出血,头部CT检查后,唐先生被紧急安排入住病房,因其CT图像中呈现高密度影,不能完全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此情形恰恰应验了那句俗语:怕什么,来什么。
尽管唐先生的头CT检查结果显示高密度影,但并不符合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唐先生在安排了头部MRI平扫+增强检查。检查结果揭晓,唐先生及其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得知并非脑出血,而是一种名为“海绵状血管瘤”的疾病。
虽然血管瘤和动脉瘤二者都称之为“瘤”,从根本上是不同病理性质的两类血管疾病。
血管瘤是一种类肿瘤性病变,其血管团内的血液为低压的静脉血,极少见破裂大出血。
动脉瘤由单一管腔构成,其内是高压、高速流动的动脉血。动脉瘤的管壁随着血液异常或血压增高等变得越来越薄,最终破裂可致大出血、甚至导致死亡。
很多朋友们都会把血管瘤和动脉瘤搞混,尤其是对于颅内的血管瘤,大都闻之色变。其实血管瘤很常见,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的血管发育异常疾病,由一团形状各异、粗细不一、杂乱无章的血管团组成,是一种良性类肿瘤病变。
临床中将血管瘤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最常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疾病第二常见的类型,准确的说应该是血管畸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肿瘤,它占所有神经血管畸形的10%至15%,患病率在0.4%至0.8%之间。男女发病率相当,好发于30、40岁年龄段。
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常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头痛、昏迷、偏瘫,部分病人可有癫痫,病灶较大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压增高症状。
其实海绵状血管瘤简单来说有4个关键点:
l海绵状血管瘤(WHOI级)是一生长缓慢、边界清楚,发生于成人的先天性血管源性肿瘤。
l几乎%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存在颅内出血。“爆米花”征(Popcornball)及周围完整的含铁血黄素环是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上的主要特点和最佳诊断征象。急性较大的出血可能掩盖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特征。
l病灶形态及信号富于变化,反复出血后病灶范围可扩大。
l常伴有其他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目前认为如果病变是偶然诊断的并且没有临床表现,则只需要保守治疗,无论位置如何,每年MRI来评估生长情况的病变。如果病变有严重的临床表现,建议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就没有这样轻松了,它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简单地说,就是动脉管壁部分位置薄弱,血流冲击下形成异常膨出,就如汽车的轮胎发生的鼓包,一旦压力过高,就有可能会爆胎,也就相当于动脉瘤破裂出血。
大多数情况下,破裂的脑动脉瘤发生在大脑和覆盖大脑的薄膜组织之间的空间。这种类型的出血性卒中被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瘤很常见,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未破裂的脑动脉瘤,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患有脑动脉瘤。
大多数小动脉瘤破裂风险较低,并不严重,它们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在很多情况下,无症状的脑动脉瘤是在其他疾病的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然而,动脉瘤一旦破裂,将会危及生命,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动脉瘤也是有危险因素的,赶紧自查一下压压惊:
l年龄较高:脑动脉瘤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然而,他们在30到60岁的成年人中更常见。
l女性:脑动脉瘤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
l吸烟:吸烟是脑动脉瘤形成和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l高血压:较高的血管剪切力会导致局部动脉壁薄弱。动脉瘤更容易在脆弱的动脉中形成和破裂。
l吸毒:使用可卡因吸毒会使血压升高。如果静脉注射非法药物,可能会导致感染。感染会导致细菌性动脉瘤的发生。
l大量饮酒:增加血管壁压力。
l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如Ehlers-Danlos综合征。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壁薄弱。
l多囊肾病:这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肾脏内充满液体的囊,它还可能增加血压。
l主动脉狭窄,称为主动脉缩窄:主动脉是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大血管。
l脑动静脉畸形,简称AVM: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中的动脉和静脉异常分布,影响血液流动力。
l脑动脉瘤家族史:如果你的家人患有脑动脉瘤,你的患病风险会增加。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患有脑动脉瘤,建议完善脑动脉瘤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