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是指由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或肺组织出血,并经由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的现象。当一次咯血量超过毫升,或24小时内咯血量超过毫升时,被称为大咯血。这种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侵犯、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它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肺脓肿以及肺结核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日,医院介入科针对数例因肿瘤侵犯而导致的急诊咯血患者,成功实施了医用胶与明胶海绵颗粒(PV颗粒)联合栓塞支气管动脉的治疗方法。这一创新技术不仅节省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还为患者节省了手术费用,提供了全新的临床止血途径。特别是急诊介入止血的应用,能够迅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为众多急诊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气管分叉处的主动脉偏左前壁,医生成功找到了左侧支气管动脉。通过造影技术,他们观察到造影剂出现异常外渗,从而精准地确定了出血的靶血管位置。在找到出血的靶血管后,医生采用医用胶和明胶海绵颗粒进行了充分的栓塞治疗。栓塞完成后,通过反复造影确认出血血管已经成功闭塞,异常染色现象消失,确保了栓塞的效果。患者在整个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
介入科主任于士龙指出,对于大咯血的情况,临床通常首选内科治疗,如使用垂体后叶素、血凝酶等药物来收缩血管并止血。然而,当内科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便会考虑采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迅速的作用以及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正逐渐成为大咯血患者治疗的优选方案。大咯血的主要出血来源是支气管动脉,它负责为支气管壁、肺间质、胸膜、肺动脉壁以及部分纵隔结构提供血液。任何慢性炎性病变、纤维化病变或肿瘤性病变都可能破坏或侵蚀这些结构,导致支气管动脉分支破裂,进而引发咯血。于士龙进一步解释道,介入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栓塞支气管动脉来达到止血效果。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引导下,医生会将导管精准地超选入支气管动脉,并通过造影确认哪一根是责任血管。随后,会使用栓塞剂对出血的靶血管进行充分的栓塞。理想的栓塞材料不仅要能够栓塞支气管动脉的主干和末梢,而且操作应尽可能简单,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也要低。过去,明胶海绵颗粒是常用的栓塞剂,但单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可能存在不彻底的风险,术后再出血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然而,随着医用胶的广泛运用,咯血的栓塞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医用胶作为一种液体栓塞剂,其远端弥散性良好,使用起来非常便捷。它能够迅速且持久地栓塞血管,不受体内凝血状态的影响;固化速度迅速,能有效阻断血流;同时,其组织相容性优越,并发症较少;价格也相对亲民。因此,医用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