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保险,却对自己的保障一无所知?明明买了保险,需要的时候却一分钱也赔不下来?保险是骗人的吗?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安排;从社会角度看,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精巧的稳定器”;从风险管理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一、买了保险,为什么赔不了?那么,保险是一种契约经济关系,是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特殊性合同,受法律保护的,它怎么能够骗人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了保险却赔不下来?最直接的原因只有两个:没有做好健康告知和没有搞清楚条款。
1.健康告知
保险公司在售卖产品前,需要对个人状况做一个风险评估,以便于核实实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
实质性风险:意外险、寿险看职业类别,需要确定相应职业才能购买;医疗险和重疾险则看身体健康情况,看过往病史。这些都是会影响到保险产品的理赔。
道德性风险:是否持有多份大额保单,收入状况的询问。《保险法》第十六条对此规定: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健康告知就是要把我们的就诊、体检记录如实告诉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来审核我们的身体情况是否可以投保。
如果询问到了我们身体上的有一些问题,却没有告知保险公司,那么在后期理赔时很可能会被判定为带病投保,进而影响理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2.保险条款比如把理财险当成健康险,把只赔意外的险当成什么都管得险,把浮动的收益当做确定收益等等。
担心买了保险没法赔?那你就要先了解,保单的赔付标准是什么,什么条件下才会赔付?比如,我们拿重疾险来举例。
恐怕还有一些人停留在”确诊即赔“这个被误导很多年的一个重疾险的宣传口径,但实际上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完全是。重疾险的赔付条件是这样的:
①确诊给付这类疾病通常是,只要确诊了,就可以马上赔付。包括3种重疾:恶性肿瘤-重度、严重Ⅲ度烧伤、多个肢体缺失。
以恶性肿瘤-重度为例,只给出疾病的范畴,经过医学的明确诊断,就可以获赔。
恶性肿瘤-重度赔付标准
②实施某种治疗手段后赔付也就是与治疗过程中采取的治疗手段有关,单单只确诊不能赔,必须实施了特定的手术才能赔。包括6种重疾: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严重非恶性颅内肿瘤、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
以严重非恶性颅内肿瘤为例,需要实施特定的颅内肿瘤切除或放疗手术才能进行赔付。
严重非恶性颅内肿瘤赔付标准
③达到某种疾病状态后赔付对于某些疾病,要达到某种特定的疾病状态、程度,保险公司才予以理赔。这种要求就比较的严格,不仅要求被保险人确诊规定的疾病,且对疾病的持续时间、持续状态都有要求。也就是说,即使确诊、经过治疗还不够,还得达到合同要求的状态。
符合预定疾病状态即赔:14种
以严重慢性肾衰竭为例,要求“分期达到慢性肾脏病5期,且经诊断后已经进行了至少90天的规律性透析治疗”。
严重慢性肾衰竭赔付标准
确诊/治疗天后仍符合特定状态即赔:5种
以脑中风后遗症为例,定义中需要疾病确诊天后,仍然遗留一种或以上的行动障碍才能获赔。
脑中风后遗症赔付标准
另外,目前的重疾险产品,除了重疾以外,大多还有轻症、中症。同种疾病的轻症、中症赔付,也会有相应的症状持续要求。
比如:轻度脑中风后遗症只要求两项,赔付要求必须确诊且症状维持一定的时间。
轻度脑中风后遗症赔付标准
所以说,重疾险并不完全是“确诊即赔”,它会有一定的理赔要求,每一种病都要达到合同约定的条件才可以赔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二、保险是怎样骗人的?没有做好健康告知和没有搞清楚条款,可是作为消费者,我不懂那么多呀,难道想买个保险还得先买几本书请个老师来讲几节课?
保险产品实在太复杂,合同条款有很多专业的名词和隐藏的免责,涉及到的知识太广泛,消费者并不具备自己挑选的能力。
消费者想要了解一个保险产品,其实并不容易。一份保险合同动辄几十页,密密麻麻的条款,多数人并不会细细研究,甚至一字一句仔细看完的已经很不错了。
1.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商业是趋利的,需要赚钱无可厚非,设计开发出来的保险产品,经过精算师们的核算,确保产品投放市场有利可图。这是没问题的。
但假如什么产品卖得好,什么产品利润高,就大肆宣传这种保险,那么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比如,在年之前,卖得最好的保险是万能险。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什么都能保“的万能险,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产品。
保险公司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以销售量为目标,获取更多的利润,那就有可能会以销售量为方向设计产品,从而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
①利益短期化、快速化
不注重保险产品的培训,会议以培训话术和打鸡血为主,”听话照做“就好了。
②偏爱销售理财险
理财险的缺点是流动性差,提前退保损失大。但是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保险和收益联系在一起,保险公司也是也是善忘初心,偏爱销售分红险,万能险,年金险之类的理财险保险。理财型险种相比保障型险种来说收益高,风险低。
③金字塔式的代理结构
保险公司的基本法,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赚更多的钱,只能组建团队,不断增员,就是所谓的“拉人头”。金字塔式的代理体系,必然是层层剥削、层层获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保险业务员一说到一些保险业务员,很多人就气到冒烟,因为被业务员坑过的人实在太多了。而深究其原因就是业务员在推销产品时,只介绍消费者容易接受的产品,只推荐自己公司的产品,而不是真正的根据消费者真正的风险需求来他们配置保险。
保险业务员希望成交效率变得高效简洁,希望可以多而快地去销售保险产品,这就导致了很多业务员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能让客户快速签单”上;而消费者需要的是:我需要保险来解决什么问题?哪个险种/哪个产品能解决?最适合我的方案是怎么样的?
所以,在过去,业务员夸大宣传、误导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我们可能不能全怪他们,在急功近利的话术和鸡血培训体系下,有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讲的是对是错,比如现在还有很多业务员认为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具有很好的资产隔离和避债避税功能。他可能也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故意的欺骗。
然而保险真的这么容易卖吗?卖得多和卖得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保险产品很复杂,对保险学,医学,法律、金融都有涉及,很多条款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是千差万别。
①人员素质
保险业务员的素质问题一直是被诟病的。这与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有关,首先就是门槛低,谁都可以卖保险,从菜市场大妈到退休大爷都可能是隐形的保险业务员。
有些保险业务员,自己没有弄懂保险是什么,保险保什么,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后,就上“战场”销售保险。在跟客户讲解保险的过程中,模棱两可,埋下很多隐患。
②业绩考核和利益驱使
业务员业绩压力比较大。如果在一定时期不能完成目标就会被淘汰。所以很多业务员为了业绩,只推荐好卖的产品,并不会为客户推荐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或者,没有客户想要的产品。自己公司的,每个险种就那么几款产品,好不好都能混个品牌效应。
而业务员就利用国人忌讳谈论生死的心理,对部分消费者,主推一些理财险、万能险这类产品,用一个能理财又能保障为诱饵,最大程度的使消费者能够接受,从而销售保险,来达到提升业绩的目的。
如果谁家有亲戚在保险公司工作,那这家的亲戚估计都会远离他。这主要是因为,一般保险业务员在售卖保险的时候,都会先从熟人“下手”,会先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去推荐保险,之后再通过亲朋友好去认识更多的人,向他们推荐产品。
增员也是一样,保险公司代理人可以自己组建团队,自己招聘人员。为了利益最大化,通常一转正就可以开始招募人员了,在招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