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院血管外科陆清声教授团队,采用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世界首例胸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和腹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此举标志着我国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正式进入机器人时代。
医院血管外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陆清声教授团队发现尽管血管腔内介入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手术操作基本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形成了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一是术者术中所受到的放射性损伤风险,二是传统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操作主要依靠术者的经验和“手感”来进行判断,难以满足治疗“标准化”和“精准化”的需求。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为这两个难题的解决开启了新的思路。陆清声教授团队针对这一系列难题,自年开始自主研发新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控制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医疗机器人,又领先于国际同类产品,使血管腔内介入手术医生能够在不接触放射辐射的环境中对手术操作进行精准控制,将医生“手感”进行精确量化,从而实现不同术者间的标准化治疗。
经过缜密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沟通,64岁的李阿伯和71岁的吕阿伯成为首批分别接受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机器人腔内修复术的患者,谈到为何愿意成为首批接受机器人手术治疗的患者,两位老人家均表示十分相信中国“智”造的水平,相信医院军医的技术水平,手术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8月1日上午9点,手术正式开始。通过将术中影像数据和术前ct数据进行精确匹配,手术机器人顺利完成导丝配合导管行进至主动脉腔内,造影明确定位后,在视觉反馈机制的保护下,机器人将主动脉移植物系统沿导丝准确输送至预定部位,随后通过机器人机械臂的自主运动,进行了支架精准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隔绝完全,无内漏,支架定位精准,手术圆满成功。手术过程顺利,总时长约1小时。与传统介入手术相比,术中术者透视时间缩短90%,出血不到20ml,极大提升了手术效率和手术安全性,术后第二天两位患者均已恢复正常饮食及活动。
“这套机器人系统能够实现高精准化操作来保证患者安全性,术者也能够在无辐射的房间内进行治疗操作,提升了术者的手术安全。”陆清声教授介绍说,“远程化的实现,使得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将医生从手术室解放出来,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尤其是在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医生依然能够实施远程救治措施。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为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在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的基础之上辅以人工智能,能够进一步推动患者术前评估,术前规划的准确性,进一步优化诊疗过程。”
陆清声
海军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复杂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治疗,开展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动脉、颈动脉疾病及其它复杂性血管疾病诊治。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特需);周三、周四上午(专家)
主管|海军医院
政治工作处
图文编辑:马天峰
文稿、图片:血管外科?宋?超
投稿邮箱:changhaiyuan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