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4日-18日,以“共济未来万物‘升’长”为主题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再创辉煌。
截至目前,年上海生物医药签约重点项目超过个,总投资额近亿元。产业周期间项目签约总投资亿元,产业周期间的签约总额占比全年投资额近50%,体现了生物医药产业周的平台作用和对产业能级的提升,展现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强大韧性与活力。
本届产业周由1场高规格开幕活动、近40场高层级同期活动组成,邀请余位顶级科学家参与活动,其中有40余名诺奖得主和中外院士,还有60余家机构主要负责人近家著名药企CEO与投资人参与活动。
产业周期间成果丰硕,共授牌了4个基地、打造了3个平台以及3个工作服务站、1个中心、1个联盟。AI赋能新药研发、CAR-T细胞疗法、多特异偶联药物、新型临床转化研究CBDTM……前沿观点激烈碰撞、产业链上下游加速共融。业内人士认为,在行业资本趋于理性的当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仍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尤其是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多维度全面“开花”,为国内甚至是国际生物医药集群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行业活力持续涌现
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亿元,同比增长4.6%;制造业产值达.45亿元,可比增长5.5%;生物医药产业制造业投资总额从年69.9亿元跃升至年.0亿元。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外均面临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本加速落地,持续凸显行业发展韧性与活力。
9日,张江创新药企业璎黎药业自主研发的抗癌1类新药林普利塞,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这款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的新药,让药物相对有限的淋巴瘤治疗,又有了一个新选择。
截至目前,上海已新增获批4个1类国产创新药。除了林普利塞,此前还有复宏汉霖的(抗癌新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乐普生物的(抗癌新药)普特利单抗注射液、华领医药全新机制的(糖尿病治疗)原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
此前的年,上海新增获批细胞治疗新药等8个1类国产创新药,约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新增12项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
在医疗器械领域,今年以来上海有6个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分别是微创心脉的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安翰医疗的消化道振动胶囊系统、联影智能的颅内出血CT影像辅助分诊软件、联影医疗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艾普强的质子治疗系统,实现多个全球或全国首创。
生物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不断落地的创新成果背后,有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作为“能量补给”。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裁刘大伟介绍,年12月,上海国企上海实业集团就发起成立上海生物医药基金,重点投向就是包括高端生物制品、创新化药及制剂、高端医疗企业及诊断,以及创新服务跟模式四大赛道。
本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周上,上海科创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通和毓承、红杉中国等8家社会资本还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入亿元,主要投向生物医药产业。
行业人士认为,即便当前处于周期震荡、行业部分遇冷,上海生物医药行业活力仍在。本届生物医药产业周上,项目签约总投资亿元。今年以来,上海生物医药签约重点项目超过个,总投资额近亿元。
“发动机”马力十足,源头创新“更上一层楼”
对于知识集约型的生物医药产业来说,研发环节承担的是整条产业链中“发动机”的角色。业内人士指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之所以能逆势“飞扬”,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坚持源头创新。
细胞治疗、AI赋能新药研发、多特异偶联药物、新型临床转化研究CBNTM模式……在上海,各类前沿赛道都布局了大量研发企业。有调查显示,上海约84.77%的企业涉及研发环节,其中有约家企业专注于研发,且不参与制造相关环节,突出表现即是张江研发合同外包服务产业(CRO)集群的出现。
如今,活跃在张江的CRO/CDMO企业已经成为跨国药企在研发赛道布局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今年11月8日,英矽智能宣布与赛诺菲达成深度合作,合同价值高达12亿美元,该合作将利用英矽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PharmaAI药物发现平台,推进基于不超过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
探索“机器人造药”,17日,张江还公布了全新的AI承载区——张江集成创新园,力推产业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作为张江机器人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江集成创新园在产业定位上聚焦于“AI+生物医药”“AI+医疗器械”,打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集成创新区。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不断搭建新平台,全方位提升对源头创新友好度。18日下午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的“浦东新动力”论坛上,浦东新阶层人士创新创业导师团正式成立。服务团将聚焦浦东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动区内家孵化器和企业服务机构共同为区内余家在孵中小创新企业服务,建立企业需求服务清单,在产业对接、企业融资上市等多个方面提供“点单式”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成长壮大过程中的多层次需求。
一体化“磁力”不断,全链路协同打造最强生态圈
上海领衔的长三角企业身影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生物医药舞台,在国际创新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今年10月,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其抗肿瘤重磅产品泽布替尼的全球3期头对头APINE试验达到优效性结果——即和原研相比,效果更好;今年8月,赛诺菲与总部位于苏州的信达生物达成总金额7.4亿欧元、约合51亿元人民币的合作;今年6月复宏汉霖与Organon(欧加隆)达成的一项授权许可,交易总金额高达5.41亿美元,刷新了近5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对外授权单笔交易的最高记录,成为本土药企在国际市场商业化能力的重要证明……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周年,随着区域一体化更深更实,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加速投资长三角,分享发展红利。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阿斯利康宣布向泰州全球供应基地增资1.8亿元,并与药明生物就新冠暴露前预防中和抗体药物本地化生产达成战略合作;罗氏宣布对华追加投资近2.5亿元人民币,同时将罗氏上海创新中心(RICS)正式升级为罗氏中国创新中心(CICoR),拥有新药研究与早期开发的独立决策权。
“一方面,长三角无论是从企业数量、研发活力,还是上下游产业链合作,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以上海为龙头,长三角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医药行业的高端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说,亚盛医药将生产和部分研发中心放在苏州,同时将营销与临床医学中心落户上海,正是充分利用了长三角产业协同的优势。
跨地域的同时,上海也在打通全链路合作,积极锻造生态圈优势。目前,上海已建立6个国家级和1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心血管病、肿瘤学等16个优势临床学科全国排名前三;数据显示,上海最近十年的生物医药相关国家科技报告中,有篇是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
本次产业周覆盖了药械的创新研发和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产业赋能、医药行业政策解读以及资本市场助力产业发展等众多领域,全方位解读生物医药前沿发展趋势,创造投资机遇和合作空间,为产、学、研、医协力同心共建“生物医药上海愿景”构建了坚实的发展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