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运动后猝死,真凶是什么
TUhjnbcbe - 2024/6/30 17:19:00

近年来,长跑项目在健身人群中非常流行,不少人把工作中的拼劲延续到了运动中。最近,一则知名高管运动后猝死的新闻让大家开始犹豫,还要不要运动了?

运动带来的健康获益不能被抹杀

其实,跑步等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死亡风险随着久坐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随着体力活动运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能因个别案例以及偶发事件就抹杀掉跑步等运动带来的健康获益

导致运动后猝死的两个“真凶”

运动后发生猝死的情况在医学上被定义为”运动性猝死“。虽然名字叫”运动性猝死“,但它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运动,而是因运动诱发了其他疾病发生从而导致猝死。一般来说,运动性猝死真正的原因有两个——”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其中又以”心源性猝死“居多。

心源性猝死

本身就患有潜在性的心脏疾病或者是自身心脏结构异常、紊乱的人,运动后,这些潜在的心脏疾病就会发作,出现致死性的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脑源性猝死

患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梗及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在运动后,生命中枢也就是调节心血管运动、呼吸、吞咽、呕吐等重要生理活动的反射中枢出现问题,从而出现脑源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不分年龄

在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中,35岁是一道坎。

有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年轻运动人群,先天性和遗传性心脏缺陷是引起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性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等。

相反,对于年龄大于35岁的成年运动人群,后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看似事发突然,实则有迹可循

运动性猝死的先兆:胸痛、胸闷、心慌、乏力、呼吸困难

国外已有研究对位年龄35至65岁之间的心源性猝死(运动性猝死共63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发现:51%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前一个小时到一个月内有先兆症状,主要为胸痛、胸闷、心慌、呼吸困难、乏力等。

如何避免运动性猝死

1.加强运动前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运动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主要从结构、冠状动脉供血、心律失常及功能四个方面进行。

2.适量运动。多项国内外研究指出,运动量与死亡率降低之间也存在曲线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跑步等耐力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但超过一定量,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

周围有人发生猝死,该怎么办?

如身旁有人发生猝死,在场的人首先应判断患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无反应且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应立刻向路人呼救,请求帮忙拨打并获取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同时进行心肺复苏。AED到达后,根据AED指令进行急救操作。

维伟思PowerBeat系列AED

即便经过心肺按压和AED除颤后患者已经恢复意识,仍不可大意,应该立即就医,患者仍有发生猝死的可能性。

进行高强度运动时,需要AED的保障

作为AED产品和服务一体化方案提供商,维伟思PowerBeat系列AED可为运动赛事提供安心的救援保障。

维伟思PowerBeat系列AED

轻灵小巧

PowerBeat系列AED为国内同类产品中最轻最小,重量仅1.5kg,可兼顾场馆固定安置及赛事机动保障,有着很好的移动性、便携性。

坚固耐用

设备实现IP55防水防尘、抗1.5米高跌落,坚固耐用,适用于体育场所及户外环境。

轻松管理

设备电池可待机5年。AED机柜上带有4G装置,设备可智能自检,并同步上传设备状态至云端,设备再多也可轻松管理,大大减少了使用单位的维护成本。

运动健身有益身心,但同时也要做好风险防护。我们在把握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同时,社会层面也要持续普及公众急救技术,做好运动救援保障,为市民参与文体活动构建多一层的安全屏障。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动后猝死,真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