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值门诊,来了一位46岁大姐,双头捂头,表情痛苦,向我哀求道:“医生,给我开点止痛药吧,头痛厉害……”我看着眼前这位大姐,先稳了稳她的情绪,询问了一下病史,得知大姐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平时也经常锻炼身体,这次是因为情绪激动后,突然头痛了,接着脖子也感觉僵硬疼痛。经过查体,考虑脑动脉瘤破裂可能性比较大。我告诉这位大姐,需要马上颅脑CT检查明确诊断,确诊的话立马住院治疗!好在这位大姐听从了我的建议,做了脑CT检查,果然不出所料,病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破裂几率非常大,需要进一步住院检查治疗。住院后,我们急症给病人做了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在病人大脑前动脉处发现了动脉瘤,给予弹簧圈栓塞治疗,避免了病人二次出血的可能。
在这里,小编先向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肿瘤,它是血管壁上凸起的隆起,类似于车胎上鼓起的包,形态上类似于肿瘤。这时候有人会说,不是肿瘤那就好。其实未必!临床上称脑动脉瘤为“颅内不定时炸弹”,随时有破裂出血的可能,而且这种破裂出血很大程度上会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这么危险的“脑内炸弹”是如何形成的呢?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的先天异常或者后天损伤比如外伤,高血压,血管炎症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伤,在血流的不断冲击下吗,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就像使用年数久的车胎一样,在车胎薄弱处,鼓起的包越来越大,直至不能承受血管内的压力,导致炸弹破裂——脑内出血。据统计,脑动脉瘤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比较常见于40-60岁,而且女性略多于男性。脑动脉瘤一旦出血,致死率致残率很高。
这么危险的“脑内炸弹”,怎么才能发现呢?
脑动脉瘤在未破裂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一旦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病人往往会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有些病人会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的症状。如果出血量较多,对脑组织造成了损伤,病人还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的病人会出现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当场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当然,出现这些症状,并不能确诊就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了,需要做相关检查进行明确。脑CT可以发现脑内是否有出血,但并不能明确脑血管有没有问题。所以,当病人出现症状,做脑CT发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要进一步行CTA,MRA或者DSA明确脑血管病变及病变位置。当然了,在这三种检查方法中,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黄金标准。
当我们明确病人颅内有动脉瘤,如何拆除这个“炸弹”呢?
目前对于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目前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术方法:一种是开颅手术治疗,在动脉瘤的瘤颈处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另一种是介入栓塞手术,在血管内应用弹簧圈把动脉瘤进行填塞,有时候还需要应用支架进行辅助,以防弹簧圈脱落。这两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开颅手术相对介入手术来说创伤大,但费用低,而介入手术创伤小,但费用比较昂贵。
动脉瘤这么可怕,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饮食,不吸烟,不酗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烟熏食物,生活工作劳逸结合,防止肥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平和心态,保证良好的睡眠,保持大小便通畅。
二、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加,许多中老年人自以为身体好、医院检查,很可能已经埋下了脑血管疾病的隐患。一旦发病,后果会比一般老人更为严重。中老年人,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尤应重视体检。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及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三、积极治疗“三高”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引起脑血管壁损伤的危险因素,有时候需要终生服药保持其平稳正常。药物选择和用药剂量随个体差异而不同,用药须有临床医生指导,用药过程要防止发生低血压,低血糖,进行定期检查随诊。除了药物治疗外,要配合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控制体重和多进行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