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热映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了罹患脑瘤的男孩韦一航与女孩马小远两个家庭的抗癌故事,影片催泪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脑瘤这种疾病的可怕。医院近30年的病例统计显示,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病率为(7~8)/10万,居十大常见人体肿瘤的第8位。
大脑涉及全身各种微妙的功能区,真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现代医学发展史上,神经外科历来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手术堪称难度、精细度、复杂度最高的手术。大脑中密布着上亿神经元,它就像一个浩瀚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谜等待探索,而神外医生,正是一群“与大脑直接对话的人”。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主编的《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三版),近日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
《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三版)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秉承编写初衷,第三版依旧致力于介绍和推广神经外科已取得的新成果,在保留前两版经典内容基础上,内容全面更新,收集了5年来经典文献资料,对5年间神经外科丰硕的发展成果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经验。
医院几十年经验的、具有高临床实用性的《现代神经外科学》将为广大的神经外科医师提供一本实用的临床参考书。
点击观看周良辅院士采访视频
1
领跑世界的华山神外
“神经外科医生手中的一把刀,探入的是大脑这个人类最精密、最神圣的领地。追求卓越,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教授曾在采访中这样说过。周院士不仅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泰斗级专家,也是享誉全球的神经外科专家。他所在的医院神经外科也被国际神经外科最权威杂志《神经外科》(Neurosurgery)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
年建科以来,当年中国南方最早建立的神经外科——华山神外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从两名医生、八张床起步,如今,医院神经外科每年手术量达到1.7万例,成为全球临床规模最大的神经外科中心——别人开不了的刀,他们能开;别人能开的刀,他们开得更好!
70年里,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紧跟疾病谱变化,对标世界最高标准,一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在我国神经外科发展史上写下了第一例脑肿瘤手术、第一例脑动脉瘤夹闭术、第一例脑干内生型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第一例自体干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开放性颅脑外伤等多个第一。迄今共施行了逾10万例脑外科手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巨大的临床服务数字背后是彻底扭转脑部疾病“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历史。
周良辅院士(右一)与毛颖教授(左一)在查房
周良辅院士扛起了“华山神外”第二代领路人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颅底肿瘤是手术禁区,死亡率极高。目睹患者疾苦,周良辅就没日没夜地泡在解剖室,大量的解剖研究结合临床实践让他有了重要发现:颅底硬膜内含一层解剖夹层,通过这道夹层进入,可以避免触碰许多神经和血管,也能保护大脑本身!他就这样创新了手术“入路”,大批患者受益。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神经外科事业,在技术创新和疾病诊疗的征途中上下求索,以执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带领中国神经外科从跟跑到领跑,成为世界神经外科的一座高峰;以悬壶济世的医者之心,为治愈患者殚精竭虑,创造了无数的生命奇迹。
从史玉泉教授创建医院神经外科,到周良辅院士带领华山神外领跑世界,回顾历史,“团结、务实、创新、卓越、奉献”的科室精神、“聚精汇神、经纬济世”的质量文化始终是推动学科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学科发展的历程中,经验的共享和传承尤为重要,汇聚老、中、青三代神外专家心血著成的《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三版)就是这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
全面系统前沿深度与广度兼备
——神经外科学的宝典
《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一版)于年出版,至今已整整20年了。《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二版)出版于年,距今也已经6年了。在这段时间内,学科有了很大进步,亦有突破性进展,许多基于循证医学的定期更新的指南或共识相继问世。
经历6年时间的锤炼,《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三版)新鲜出炉,这本神外医生必备的案头宝典亮点颇多。
经多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急性脑缺血卒中采用溶栓和血管内取栓已成常规,且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和防治血肿扩大也取得一定疗效。这些可喜的成果改变了人们对卒中束手无策的悲观态度,使人们看到卒中可防可治。
对脑外伤和脑胶质瘤的深入研究不仅解疑答惑,而且厘清了攻克方向。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加上术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已成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其中,多模态影像导航和电生理监测,有条件者配合术中磁共振导航,也成为标准术式。组织病理加上分子病理诊断的个体化诊断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和避免并发症奠定了基础。
在相关学科方面,引领人类第4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大跨步地进入各行各业。AI以其超越人类的记忆力和图像识别力在医学领域大显身手,对医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AI;国内外研究机构相继推出脑计划,作为能“与脑对话”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如何积极参与?
近年来,脑解剖和相关生理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语言中枢,包括语言模型(如WernickeGeschwind模型),已被语言网络取代。再如,颅内不仅有类淋巴系统,还有淋巴管;脑脊液不是循环的,而是流动的等。前者(有关语言)和后者不仅分别平息了长达多年和多年的学术争论,而且更新了我们对语言、脑脊液、类淋巴系统和颅内淋巴管的传统认知,更新了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拓宽了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方向。
以上提及的神经外科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均收录在第三版《现代神经外科学》中。
第三版《现代神经外科学》保留前两版的总布局,共8篇,总章数从第二版的章增至章,总字数由第二版的千字增至千字。新增的章节有:18章“强化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康复”;20章“临床前期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疗效比较研究”;33章“颅外脑动脉钝性损伤”;83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无电离辐射治疗”;章“顽固性耳鸣”;章“微意识昏迷”;章“神经外科与脑计划”;章“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原有章节也全面更新,特别是在相关章节内增加许多新内容,如语言、脑脊液和类淋巴系统、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非惊厥性癫痫、脑动脉瘤的预警医学、脑动脉瘤壁增强、复合手术室、外视镜等。
在本书定稿之际,WHO()发布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为了紧跟形势,呈现最新进展,编者将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附在书末,以飨读者。
临床实训中心
年下半年,医院虹桥院区试运行了。这家“大专科小综合”医院拥有核定床位张、手术室40间(内有DSA、3.0TMRI、CT等大型影像检查设备和手术显微镜、内镜、外视镜等先进手术设备)、张NICU床位,年手术量逾万例。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培训基地在这里挂牌。占地m?2;的神经外科研究所拥有上海脑库、显微外科解剖室、内镜外科解剖实验室、脑功能研究实验室(内有3.0TMRI、高密度EEG和VR平台)、GMP实验室、分子细胞实验室、AI实验室、无离子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全方位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临床基础研究及培训。医院虹桥院区与总院、浦东院区、宝医院的神经外科一起,共同构成名副其实的神经外科“航空母舰”,年治疗量逾2万例。这些大量的临床病例亦是本书的基本素材。
3
展望未来
——神经外科学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本书出版之际,周院士寄语全国神经外科医生: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神经外科的学科发展需要医生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利用高科技和新条件,不断勇攀医学研究的高峰;也需要临床医生守好医德,不忘初心,始终以救死扶伤为使命。
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毛颖教授曾高瞻远瞩地感叹:“此刻我们站在了神经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往回看,是中国神经外科70余年令世界同行惊叹的发展,无数疾病被治愈、技术被创新,无数的患者和家庭获得新生。往前看,迎接我们的则是攻克重大脑疾病,探索人类认知、迈向脑科学的漫漫征途。我们拥有亲手触摸、探索大脑的‘特权’,心潮澎湃,也任重道远。医生的使命是治愈疾病,而不仅仅是手术。今天,在神经科学这个领域,我们完全可以‘梦想’得更远——当我们探索、了解了更多大脑的奥秘,将来的神经科医生或许可以通过比手术更好的方法治愈脑疾病。”
现代神经外科学
(第三版)
主编周良辅
副主编毛颖朱巍陈亮
主编简介
周良辅,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世界神经外科学院院士。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外科任研究员。曾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雷希医学中心、医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大阪医学院、大阪市医科大学等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血管病变、颅脑外伤、先天或后天畸形等疾病的诊治。已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35人、硕士生40人。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余篇,SCI收录余篇,主编专著7本。曾任美国Neurosurgery杂志、欧洲NeurosurgicalReview杂志国际编委。现任日本NeurolgiaMedico-Chirurgica杂志国际编委,并担任国际多本杂志审稿专家。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年)、省部级一等奖(4项)、光华医学奖(年)、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年)、上海市科技功臣(年)等奖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年)等荣誉称号。曾担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官方杂志选为年度人物。获世界神经外科联盟终生荣誉奖章和奖状(年)。
?推荐语?
陈亮(本书副主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我们科室从建科到现在,其实林林总总写了上百本书。这上百本书的话,你说哪一本书最重要呢?毫无疑问就是这一本书。我是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周院士在这本著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可以说是逐字逐句行进行修改,适合几乎所有层次的神经外科医生来翻阅。”
范振(本书主编助理、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已经是《现代神经外科学》的第三版了,经过前两版的发展,现在内容更加完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脑机接口这个章节,颅内埋置一些侵入性的电极以后,通过神经解码可以控制其他的机械手臂,甚至外骨骼,这基本上就相当于实现阿凡达的效果了。”
岳琪(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这本书凝聚了我们科70年的经验和成果,临床实用性非常高,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会遇到的疾病,包括一些疑难杂症,都包含在本书中了。”
前言
(上下滑动查看)
文/周良辅
《现代神经外科学》(第二版)出版于年,距今已经6年了。在这段时间内,神经外科及其相关学科有了很大进步,亦有突破性进展。在神经外科方面,许多基于循证医学的定期更新的指南或共识相继问世,如“美国自发性脑内出血处理指南()”“大面积脑梗死处置指南()”“美国重症脑外伤处置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美国急性脑缺血卒中早期处理指南()”“中国脑胶质瘤诊疗规范()”“欧洲外伤后出(凝)血异常处理指南()”等。经多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证实,急性脑缺血卒中采用溶栓和血管内取栓已成常规,且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对于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积极控制血压和防治血肿扩大也取得一定疗效。这些可喜的成果改变了人们对卒中束手无策的悲观态度,使人们看到卒中可防可治。对脑外伤和脑胶质瘤的深入研究不仅解疑答惑,而且厘清了攻克方向。例如,明确RCT在脑外伤研究和应用的局限性,疗效比较研究(CER)的循证医学级别虽然没有RCT高,但在临床诊治上实用性强,是近来脑外伤诊治取得进展的主要推手。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加上术后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已成为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其中,多模态影像导航和电生理监测,有条件者配合术中磁共振导航,也成为标准术式。组织病理加上分子病理诊断的个体化诊断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和避免并发症奠定了基础。在相关学科方面,引领人类第4次工业革命的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大跨步地进入各行各业。AI以其超越人类的记忆力和图像识别力在医学领域大显身手,对医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用AI;国内外研究机构相继推出脑计划,作为能“与脑对话”的神经外科医生,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参与……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书中都做了专文介绍。近年来,脑解剖和相关生理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语言中枢,包括语言模型(如WernickeGeschwind模型),已被语言网络取代。再如,颅内不仅有类淋巴系统,还有淋巴管;脑脊液不是循环的,而是流动的等。前者(有关语言)和后者不仅分别平息了长达多年和多年的学术争论,而且更新了我们对语言、脑脊液、类淋巴系统和颅内淋巴管的传统认知,更新了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拓宽了与其相关疾病的研究方向。
本版《现代神经外科学》保留前两版的总布局,共8篇,总章数从第二版的章增至章,总字数由第二版的千字增至千字。新增的章节有:
18章“强化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康复”;20章“临床前期研究、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疗效比较研究”;33章“颅外脑动脉钝性损伤”;83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无电离辐射治疗”;章“顽固性耳鸣”;章“微意识昏迷”;章“神经外科与脑计划”;章“人工智能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原有章节也全面更新,特别是在相关章节内增加许多新内容,如语言、脑脊液和类淋巴系统、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非惊厥性癫痫、脑动脉瘤的预警医学、脑动脉瘤壁增强、复合手术室、外视镜等,相信细心的读者在阅读中可以发现。
在本书定稿之际,WHO()发布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为了紧跟形势,呈现最新进展,我们将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附在书末,以飨读者。
年下半年,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神经外科几代人的梦想成真了——医院虹桥院区试运行了。这家“大专科小综合”医院拥有核定床位张、手术室40间(内有DSA、3.0TMRI、CT等大型影像检查设备和手术显微镜、内镜、外视镜等先进手术设备)、张NICU床位,年手术量逾万例。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脑疾病中心、复旦大学脑疾病中心、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培训基地在这里挂牌。占地m2的神经外科研究所拥有上海脑库、显微外科解剖室、内镜外科解剖实验室、脑功能研究实验室(内有3.0TMRI、高密度EEG和VR平台)、GMP实验室、分子细胞实验室、AI实验室、无离子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全方位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临床基础研究及培训。医院虹桥院区与本部、东院和北院,医院的神经外科一起,共同构成名副其实的神经外科的“航空母舰”,年治疗量逾2万例。这些大量的临床病例是本书的基本素材。
本版仍保留前两版编写特色,由神经外科老、中、青三代医学专家共同编写。20多年过去了,庆幸的是,青年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作为主编,我对参与本书编写的各位作者深表感谢,感谢你们不辞辛苦,利用繁忙工作的间隙积极、认真地编写,为广大读者献上高质量的论著。作为主编,我希望本书的出版对各级神经外科医生、研究生和相关学科读者有所助益。
最后,由于各位编者均是临床工作者,工作繁忙、时间紧迫,加之主编学识有限,虽努力避免,但书中缺点和不足仍在所难免,还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年10月
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
文章转载自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