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9/10 20:28:00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苗通讯员郭俊40岁肖女士家住桐庐,是一名国企白领。去年11月份,肖女士开始出现头痛的症状,并且伴有一过性的右脚麻木。由于休息一段时间后即会自行好转,考虑可能为睡眠不足引起的,肖女士就一直没有重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春节前,肖女士在出门遛弯时突然双腿无力跌倒。没过一周,肖女士再次在行走时跌倒。感觉不妥的家人便医院就诊。经CT检查显示,头颅内巨大肿瘤。医院医生建议下,肖女士和家医院脑科中心主任万曙主任医师。肿瘤偏大,位子太差,切取不易在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后,万曙发现肖女士顶叶上矢状窦旁生长有一巨大脑膜瘤,尺寸几近成年人半个拳头大小。如此大的肿瘤,为什么现在才被发现?面对肖女士和家人是疑惑,万曙解释道,由于脑膜瘤属于颅内良性肿瘤,生长较为缓慢,患者在早期可以几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特别是生长于神经功能哑区的肿瘤。因此,只有当该类型肿瘤长到了一定的程度,对周围组织或血管产生压迫,引起大脑功能障碍才会让患者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而一旦出现症状,就意味着肿瘤的生长已经没有空间,引起压迫神经、甚至出现脑疝、呼吸心跳骤停的危险,由于肖女士的肿瘤偏大,而且已经出现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压迫性症状,已经不适合伽马刀治疗或放射治疗,因此只能考虑手术切除,必须尽快手术。然而,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手术有极大的顾虑:1.患者才40岁,正值当年,上有老下有小,这么大肿瘤手术风险及危险大不大?安全性怎样?2.肿瘤最大径6.5厘米,宽径5厘米,厚径6厘米,能不能切干净?3.肿瘤所处的位置在功能区,并且侵犯了矢状窦,术中会不会损伤和大出血?手术后会不会偏瘫、感觉障碍、视力下降?医院脑科中心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成功全切肿瘤,患者恢复良好在术前沟通中,万曙耐心的将病情和手术的风险详尽的对肖女士家人进行说明,并表明了此次手术难度之高,为手术等级中最高的四级手术。医院脑科中心和万曙的信任,肖女士和家人最后一致同意手术方案。为此,整个手术团队,针对以上情况,作了针对性地准备,尤其是肿瘤毗邻和挤压的大血管,术前进行了详细的磁共振检查,充分了解肿瘤和这些血管的关系,以利于术中精准操作;切除肿瘤的策略是瘤内切除,中心开花,就像用勺子吃西瓜,西瓜皮完整,西瓜攮子挖没了。最后再分离肿瘤壁和正常脑组织、血管的界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血管、脑组织不受损伤。考虑肿瘤巨大、血供丰富,术前备血毫升。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团队的手术预案表示完全接受。手术按预定计划于2月23日进行,由于术前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手术进展顺利。肖女士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麻醉深度监测下的精准麻醉、自体血回收及输液、温毯保温技术,这些手段的运用实现了精准麻醉,为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创造了前提。术中发现,肿瘤血供丰富,与周围组织、血管粘连紧密,有动、静脉从肿瘤中穿行,且肿瘤侵犯入矢状窦内,切除难度非常高。术中,万曙小心分离,全切除肿瘤并完整保留各回流静脉,切开受累的矢状窦清除窦内肿瘤,最后用人工脑膜重建上矢状窦。医院麻醉手术部主任夏燕飞主任医师介绍,考虑到此次手术较大,手术时长久,患者出血量可能较大,术前进行积极备血,但术中操作仔细,麻醉管理平稳,术中失血量少,整个手术下来并没有输血。手术从中午1点半一直做到晚上7点,手术结束后,肖女士很快苏醒,对答及肢体功能均回到术前水平,术后30分钟回到了热泪盈眶的家人身边。目前恢复良好,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除了像肖女士这样的高难度手术外,万曙所带领的脑科中心为患者奋斗至凌晨也是常态。就在上周,在短短两天时间内,脑科中心共完成9台复杂的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8台平诊+1台急诊),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瘤、AIS……病种一应俱全,患者对于效果均十分满意。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颅脑肿瘤病变,是发生于脑膜及其间隙的一种衍生物,进展缓,病程较长,以成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且女性居多。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继发性癫痫等,伴随肿瘤增大,位置变化,会引起视、听、感等知觉障碍症状,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临床上绝大部分是良性,极少数是恶性病变。但其生长慢,病程长,其出现早期症状平均约为2.5年,长者可达6年之久。万曙提醒广大患者,脑膜瘤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常不易被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头痛或不适,随着肿瘤的生长,头痛会逐渐加重,频率也会增加,持续时间也会增长。当肿瘤生长阻塞室间孔或进入第三脑室阻塞中脑导水管时,患者转为持续性头痛、恶心、频繁呕吐,伴有视物不清,甚至失明,形成脑疝,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