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哈医大一院联合哈工大推出国内首项神经介入
TUhjnbcbe - 2023/8/18 21:38:00
北京雀斑的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7/9323367.html
北京雀斑的最好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7/9323367.html

东北网1月16日讯(徐旭张新浩记者葛金鑫)16日,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首次推出一项精准、高效的微导管智能塑性技术,并成功应用与临床。

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史怀璋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像气球一样),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哈工大王东鹏教授在为大家讲解制造原理。

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20~3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即便患者能够幸存,也有1/3的患者可能发生再次出血。幸存患者也可能留有偏瘫失语等多种后遗症,产生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动脉瘤也被比喻成是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开颅动脉瘤夹闭,在血管外边夹闭动脉瘤,另外一种是是通过介入手术放置弹簧圈,使膨出的部位血栓化,从而彻底治愈该病。

弹簧圈是通过微导管释放到动脉瘤内的,微导管在血管内的稳定性对于介入手术至关重要,也是操作的关键和难点。以前医生只能通过手工将导管塑形到与患者血管基本吻合。但这种塑形方式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且每位患者的大脑血管形态不近相同。对于复杂形状血管的患者来说,在手术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也会耽误一些手术的时间。

医大一院史怀璋教授在讲解技术原理。

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史怀璋教授、王跃华教授和哈工大王东鹏教授科研团队的长期努力研发下,国内首例应用3D智能塑性的微导管进行动脉瘤栓塞手术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三病房完成。

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王东鹏教授介绍,手术前工大科研团队根据患者的DSA(血管造影)数据,利用智能科技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与患者大脑血管完全一致的模具。在手术过程中,操作医生可以直接利用模具对微导管进行塑形。经过这种方法塑形的微导管可以与患者的血管形态高度一致,增强了微导管在血管内的稳定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3D智能塑性微导管的研发和应用,保证了微导管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保证了手术安全。同时,医工结合,为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医大一院联合哈工大推出国内首项神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