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讲台到解剖台,他永远是教师,84岁
TUhjnbcbe - 2023/4/26 20:21:00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琪刘镇东通讯员罗旭斌

11月21日下午3时,医院负一楼的太平间内,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为谢长松教授举办了一场符合他遗愿的遗体捐献仪式。

“我身体病理可以用的话,就给病理;病理如果觉得不好用的话,留给解剖;解剖也觉得不好用的话,我的骨骼还好,至少还可以做个骨骼标本。”年8月18日,我国寄生虫学家、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原院长谢长松教授,在自己家的茶几上,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书。这是时年82岁的他,心中最大的心愿。

年11月19日,谢长松因多器官衰竭,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学校人体解剖教研室,“不要搞遗体告别、追悼会、灵堂,尤其不要放鞭炮,会扰了邻居”。

告别:实现老人遗愿,办一场遗体捐献仪式

没有鞭炮,只有低徊的哀歌,21日下午的遗体捐献仪式,完全按照谢长松的遗愿举行。

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站满了老人生前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大家眼含热泪,将自己手中的白菊花放在水晶棺上,送他最后一程。

“爸爸从小在湘雅长大,又在湘雅工作了一辈子,逝世后,又以另一种方式为学生们上课,他用他的一生诠释着湘雅精神,他生命的光辉将永远照耀我们。”谢长松女儿谢平表示,虽然心中万分不舍父亲的离去,但会支持他的遗愿。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寄生虫学系教授曾庆仁教授透露,学校接收谢长松教授遗体后,将进行医学防腐处理。保存一年后才会用于医学教学、研究工作,并将在明阳山福寿苑陵园长沙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广场的纪念碑上刻上谢长松的名字,永远的缅怀和纪念他。

生平:诲人不倦,自制的教学课件用了近30年

谢长松祖籍湖南新邵县,年出生于天津,年毕业于长沙市雅礼中学,年于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寄生虫学教研室工作,年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一直坚守医学科研教学岗位,直至今年病重住院。

近半个世纪以来,谢长松一直潜心研究医学教学法与基础医学教学改革,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他曾在年后病休期间利用自购影像设备为教研室剪切、制作和配音了可播放20个小时的实验教学影像课件,并在教学中连续应用了近30年,因此获得了两项省、校级教学成果奖。退休后,他自学计算机,重新制作教学片,自己配音,不少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记得他独有的语气句式。

谢长松教授的课堂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连本科室的中青年教师都受益匪浅,不少老师曾得到了他手把手的传教和热心培养。“他掌握了许多技艺,而且总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实验室的其他同事……他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是一个杰出的人。”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合作教授曾这样评价他。

“我们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他总是先说你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你的成绩,再转到要批评你的事情上。”谢长松生前同事舒衡平教授回忆,谢老是一个温和谦逊的人。

榜样:多次与死神擦肩,仍感悟抗衡困难的美好

谢长松善为人师,但他教给学生、后辈们远超课本上的内容。“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早在年,谢长松便出现了心肌梗塞的症状,从此开始,病魔一直伴随他身边。心脏停搏、腹主动脉瘤、舌癌、肺癌、前列腺癌、尿*症……30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手术难以计数,每一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

尽管经历了这么多病痛折磨,但他仍顽强地对生活充满希望。“越活越有意思,因为生活真的很美好,尤其是你与困难抗衡的时候。”这是谢长松教授年对两位本科生说的话,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何为生命的意义。

或许是由于常年处于医学环境中,谢长松教授有着豁达的生死观。他逝世前曾嘱咐亲友不要搞遗体告别;他深知解剖课的大体来之不易,对于成长中的医学生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坚持要把遗体捐给医学院。

“从讲台到解剖台,谢老师对‘教师’的诠释刻骨铭心。暮年即使疾病缠身,他也要在生命最后为医学事业挺身而出,身先垂范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形态学实验中心主任潘爱华感慨。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讲台到解剖台,他永远是教师,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