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防治,远离卒中教你避开脑卒中防治 [复制链接]

1#
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科学防治,远离卒中临床上医生每天会都面临这样的提问“我年年体检,血压正常,血脂不高,怎么会中风呢?”“我上次中风了就按医生说的吃药,怎么还会再中风啊?”其实这就是脑卒中认识的误区,以下为脑卒中防治的常见误区,看看大家都中了几个招?误区一:脑卒中发病突然,无法预防。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例如,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脑卒中),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视。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脑卒中的来临,这些脑卒中预警又叫小中风,一定不要轻视,医院进行诊治。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乐观心态,都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几率。误区二:我还年轻,不会得脑卒中很多年轻人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其实在人的一生当中,任何年龄均可得脑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发病小于45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1/3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不断增加,55岁后每10年增加一倍。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大约30%。部分年轻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抽烟、喝酒、过度劳累、肥胖、高脂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都会使脑卒中在年轻人中高发。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脑中风。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误区三:每年春秋输两次液能预防脑卒中,输液是疏通血管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输液预防的方法是有效的。单靠短期静点一、二种药物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的,及时治疗相关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才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措施。所谓的“输液通血管治疗”,主要是指有些急性脑卒中或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用药或其他方法,把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组织重新救回来,而溶栓药物只有条件符合了才会给患者使用,根本不可能随便拿来输液。误区四:血压高、有症状时就服药;血压正常、没有症状时就可以停药;出现卒中症状后发现高血压需要立即给予降压药。高血压患者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而且加重了动脉硬化和对心脏、脑、肾脏等器官的损害,最终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更容易诱发脑卒中。正确的服药方法是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应注重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大幅波动。在发生出血性卒中时,因为颅内压增高及应激的因素,可能会出现血压比平时高的现象,及时服用降压药物是可以的。但在缺血性卒中时,如果存在血管狭窄引起低灌注,机体会代偿性出现高血压以保证脑组织血液供应,这时给予降压药物就有可能导致症状加重。因此需要明确高血压原因后酌情给予降压药物。误区五:运动越多越好,经常运动就不会患卒中。许多老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身体耐受能力有限,大量运动,出汗多,饮水少,导致血容量不足,很容易引起低灌注而诱发卒中,还有一些剧烈运动,比如迅速蹲起运动,撞树这些,蹲起可能引起脑灌注压过山车式上升或下降,容易诱发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而撞树这种剧烈活动,可能引起脑卒中震荡或外伤性出血等,而凌晨和上午正是脑卒中的高发时间段,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不宜熬夜,运动时间不宜过早,不宜剧烈运动,要适度运动。误区六: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脑卒中,出现卒中症状需立即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只适用于缺血性卒中,而对于出血性卒中,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血肿进一步扩大。所以在出现症状后,需要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应药物。在脑卒中治疗的环节里,我们需要根据病情加入降压、调脂、降糖的药物。所以这些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用药或者停药。误区七:卒中症状很快缓解就不用就诊了。有的患者出现短暂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但很快缓解,这种症状我们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由于血管狭窄或不稳定斑块脱落引起,可能会反复发作,直至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即发展成为“脑梗死”。因此,出现短暂症状即使缓解了也应当立即就医,积极治疗,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发生严重后果。对于脑卒中的诊治,需要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