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协君」
突然口眼歪斜,伴有头晕头痛、耳鸣耳痛、流口水、说话不清楚、视觉出现问题、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活,甚至半身不遂……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得了脑卒中,俗称“脑中风”。
脑卒中是危害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特点,也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立冬将至,天气逐渐寒冷,秋冬交替时节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脑卒中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呢?
两种脑卒中发病机制截然相反
“脑血管病是指脑的血管出现异常,进而导致脑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一组疾病。根据脑血管的病变不同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虽然它们都被称为脑卒中,但它们的发病机制截然相反。”清华大学医院主任医师武剑介绍——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由于脑血管的狭窄或阻塞造成其供应的脑组织缺血。如果阻塞后的血管因为自身或药物的因素很快得到疏通,使脑组织的血流恢复供应,那么就会出现一过性的脑缺血症状,而不会出现脑组织的坏死,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小中风”,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如果这种血管的阻塞未及时疏通,那么相应的脑组织可能就因为得不到血管内血液带来的营养而出现坏死,进而这部分脑组织所负责支配的功能就会暂时缺失,出现如偏瘫、言语不清、头晕或者口角偏斜等症状,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说的“脑血栓”。
出血性脑卒中,则是因为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瘤或脑血管先天比较脆弱等原因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些血液在脑中无法轻易清除,压迫正常的脑组织,使大脑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溢血”。
脑卒中风险评估可自测脑血管疾病风险
“脑血管病来势急骤,但在发病前,是有一个病理演变过程的。这些症状可以是一过性的,也可以反复发作可逐渐加重,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疾病进展的危害。”武剑提示,其中有一个脑循环短暂障碍但又可以恢复的阶段,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先兆症状,常在脑梗死发生前数分钟至数天内出现,比如各种运动障碍,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视物成双;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与往日不一样;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大家可以用脑卒中风险评估8项来自测脑血管病的风险。”武剑说,脑卒中风险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项代表一分):高血压病史(≥/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或未知;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有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卒中家族史。那么,脑卒中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脑卒中中危人群: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但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或瓣膜性心脏病)之一者;脑卒中低危人群: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且无慢性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
“脑血管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类型的脑血管病本身就是遗传病。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朋友应该根据可能的危险因素或者发病原因选择药物进行预防,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等。”武剑说。
“阿司匹林作为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用药,已被多项临床试验所证实,故有专家推荐对于脑卒中风险足够高的个体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脑血管病预防。大部分血压控制稳定的高血压患者、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以及颈动脉狭窄者,如果无禁忌证,都应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武剑提醒,80岁以上高龄的男女人群,有关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的益处或危害的资料非常少,需要听从医嘱。而对于55岁以下的健康女性和45岁以下的健康男性人群,除非合并有较多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者,不鼓励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并发症也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听从医嘱。
“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在一些紧张焦虑或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影响下,机体往往容易出现血管痉挛,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武剑介绍,平时还可以适当进行散步、慢跑等,避免久坐不动。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提供人体各组织、器官更多氧气和营养。有氧活动尽可能每次持续10分钟以上,每周4~5天为佳。应避免熬夜,秋冬交替,天气寒冷干燥,往往造成血管高凝状态,特别是中老年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适当加减衣服和补充水分。忌暴饮暴食,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小于6g,可以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应戒烟戒酒,抽烟、饮酒会对机体血管造成损害,会加重血管硬化和狭窄,导致血液循环受损,出现局部血流不畅,局部组织缺氧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应积极控制和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同时,最好每年在定期体检项目里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特异性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管B超和心肺运动试验等。特别是心肺运动试验,可以发现较为早期的心肌缺血缺氧,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
这些软化血管的妙招不靠谱
“人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一样,运输着滋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即血液。正常的血管富有弹性,使血流顺畅,而硬化的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隆起的灰白色粥样斑块,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就好像血管上长石头一样,血管壁弹性变差引起血管硬化。”火箭*特色医学中心主治医师杨超介绍,鉴于大家对脑卒中危害的忌惮,所以生活中流传了很多“软化血管”“清理血管垃圾”的妙招,比如喝醋、吃洋葱、喝红酒等。其实,这些不可以软化血管,具体来说——
人们以为醋能软化血管,大概是因为醋能把一些鱼刺等坚硬的东西泡软。人体自身的酸碱环境体系非常稳定,不会通过多喝醋就能软化血管。而且醋走的是消化系统,不会直接进入到血管,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如果大量饮醋,反而会刺激损伤胃黏膜。
多数人认为喝红酒可以软化血管,是因为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醇,但其抗衰老的作用还仍然缺少确凿的科学研究证据。喝酒本身就危害心脏、胰腺、肾脏等,还容易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而且绝大多数国人缺乏酒精代谢的关键酶乙醛脱氢酶,少量喝酒也会有损健康。所以,如果想要靠喝红酒保护脑血管,是百害无益的。
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多吃核桃、杏仁、开心果等木本坚果,可能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多吃这些蔬菜、坚果类食物,符合饮食健康的原则,不过目前尚没有软化血管的确切临床依据。所以,仅靠食疗方法来软化血管是不靠谱的。特别是对于糖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
原文刊登于年11月3日《人民*协报》第7版健康周刊
记者: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