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工器官之人造血管 [复制链接]

1#

心血管疾病——人类的头号杀手

在人体约10万公里长的血管里日夜不停地循环着约5L的血液,以氧合的方式将这些血液分配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并带走废物。因此心血管系统是人体的“生命线”。正是系统的疾病成为我国和发达国家首要的死亡原因。它占我国死亡总人数的1/4.据统计,我国每年新生—万的婴儿中患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达6%--10%。在美国约万人某种形式的心血管疾病,动脉粥硬化是美国死亡人数的一半。

什么是人工血管

人工血管是许多严重狭窄或闭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多是以尼龙、涤纶(Dacron)、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制造的,适用于全身各处的血管转流术,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

人工血管的发展概况

a.传统人工血管(19世纪末的探索)

Nitze()象牙制作的小管

Payr()Carrel()镁和铝等金属管(血栓栓塞和出血失败)

b.20世纪初的新思想

天然材料:人们将同种和异种动物的动脉用格林试剂、福尔马林、酒精或冷冻、冷冻干燥保存,再移植的研究;(木本诚二用酒精保存的羊和牛的主动脉置换人的主动脉是患者活了8年之久)

人工材料:高分子的发展,合成纤维人工血管(尼龙、涤纶、聚四氟乙稀(PTFE),临床上比较理想的是涤纶和聚四氟乙烯

-s,维尼龙用于血管修复

-年,涤纶用于动脉修复

c.新型人工血管材料

碳涂层血管

蛋白或明胶涂层血管

袖状血管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在外科手术中,人工血管主要用于暂时性和永久性的取代患者缺损的动脉或静脉,或作为动脉阻塞时的分流通道,以及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所需的动静脉移植替代管,特别是大口径人工血管在组织修复、血管重建手术中已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内径6mm的人工血管替代人体小动脉或静脉一直未获得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栓形成及新生内膜增厚、血流阻力较大使人工血管阻塞。因此人工血管植入后防止其管径狭窄、小口径人工血管内皮化地研究已经成为人工血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人工血管的材料的设计

优良的的人工血管设计必须仔细考虑血管构造和流变学性质。作为人工血管材料,除满足一般医用高分子所必须的条件之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生物相容性

}在体内不变形,没有异物反应,在体内不老化;

}富有粘弹性,与人体血管尽可能近似;具备对血液流动有利状态

}具有适当的网眼结构,便于集体组织的长入而组织化;

}优良的抗凝血性能,无*性、无抗原性,不致癌;

工程效应

}有耐疲劳性

}容易加工成型

}易于缝合,不会绽开

}材料易于获得,易于消*,价格低廉

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考虑

}血管是可变型的,血液流动和管壁相互耦合,血管有两种受力状态:周向收拉和周向受压。血管的力学性质对血流和脉波传播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管壁具有通透性,与物质交换有关。

}血管的多级分支和尺寸变化:当血管内径小于1mm时不能,血液看成连续介质。

从生物学和医学方面考虑

在人体内植入人工脏器时,血流与异物接触很可能出现溶血、凝血、蛋白质变性问题

}凝血:血小板破裂触发的(由于流体力学和表面因素所促成的)

}溶血:溶血释放的血红素,在一定浓度下有*性。(湍流、材料表面粗糙度有关)

}由于蛋白质吸附于材料表面而引起的问题:由局部的高切应力和表面因素引起。当一种有弱键结合的蛋白质被扭曲而变形时,就出现了变性,不能再重新建立原来的组态。

人工血管植入后对人体的影响

血液凝固存在两种不同的方式: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当机体组织受损而释放组织因子时血液凝固按照外源性途径进行;当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接触异物时血液凝固按照内源性途径进行。

因此,生物材料植入后引起的凝血按内源性途径进行,其凝血反应的基本过程如下:

a.接触活化

内源性凝血的触发,是从因子XII激活开始的。因子XIIa可以将激肽释放酶原激活为激肽释放酶,其反过来也可以激活因子XII,从而产生大量的因子XIIa,因子XIIa可以将因子XI激活为因子XIa并对其进行肽键裂解

b.磷脂胶粒反应

在因子XIa生成以后,在聚集的血小板磷脂胶粒表面上发生了一系列反应,直至凝血酶的生成。其间大量的因子IX、VIII、X、V集中于磷脂胶粒表面,大大加快了反应速度.此阶段的反应可分为三步:

i.因子IX的激活

ii.因子X的激活

iii.凝血酶原的激活

c.凝胶生成

生成的凝血酶脱离磷脂胶粒,由许多不溶性血纤维蛋白多聚体所形成的血纤维蛋白细丝交织成网,包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血液有形成份,便形成了血栓

新型人工血管材料

碳涂层血管

可以显著提高血管通透性。均匀镶嵌于血管内壁的碳原子与血管壁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组织无反应。碳涂层微弱的负电荷排斥血小板在管壁的沉积,有效减少血栓形成机会;碳涂层不利于平滑肌细胞生长和播散,减少间质增生,可以显著显著提高血管开通率。

蛋白或明胶涂层血管

由于一般合成人工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可以在这些高分子材料表面接上一层生物材料,以进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这就是生物混合型人工血管。一般所接的人工涂层包括以下几种:白蛋白,可提高人工血管的抗凝性能;纤维连接蛋白,可促进内膜形成,进而抑制凝血的发生;胶原蛋白,能促进内膜形成,防止凝血发生,还能提高人工血管的顺应性;明胶,有促进细胞黏附和生长的功能,从而在植入后能诱导内膜形成,防止凝血。

袖状血管

特别的袖状由电脑三维立体模型设计,优化流出道血流动力学,减少吻合口处内膜增生,显著增加开通率。且内膜附碳涂层,减少血小板沉积。

人工血管的分类

根据人工血管的制造方法可以将人工血管分为两类:平织(又称机织),另一种是针织(又称线圈编织)

平织因纤维上下交左右穿梭编织即经纬线编织,织物纤维紧密,具有丰富的伸展性,多孔性细致而小,但其断端容易松散,呈毛刷状,质地坚硬、缝合困难。

针织是用纤维作线圈式编织,伸展性较差,多孔性大,质地柔软,其断端不易松散、缝合容易。(大多数使用针织)

人工血管的临床应用

动脉疾病:用替代或者架桥(血管旁路手术)的方式来恢复血液的通路从而来治疗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骼动脉等血管段。动脉疾病,如动脉栓塞或者动脉瘤。

静脉疾病:可以替代或者架桥(血管旁路手术)的方式治疗静脉疾病,如布-加氏综合症。

动-静脉瘘:可以运用在慢性肾病的血液透析过程中,在四肢部分连接自身动脉和静脉,形成一条可反复穿刺的血液透析通路。

不同型号的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

直径18~24mm的人工血管可应用于胸腔主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术。

直径16~20mm*8mmY型人工血管可应用于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的人工血管转流术及升主动脉双颈(或双锁骨下)动脉的人工血管转流术。

直径6~8mm的锥型血管(一端8mm,另一端6mm,其间为逐渐递减过程)可用于肢体(特别是下肢)长度人工血管转流时改善两端自体血管口径不一而造成的吻合困难。

人工血管最新进展

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毫米,填补国际空白将应用于心脏病治疗

本报记者鲍颖报道记者昨日获悉,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成功研发直径小于6毫米的“人造血管”,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有助于心脏病的治疗。

据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荣杰教授介绍,这种抗凝血材料及小口径血管样品采用丝素蛋白为基本原料,直径3-5毫米,医院的医生在一条狗身上进行实验,观察了一年半,这条狗目前状况良好,未发生血管堵塞。

据了解,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60万人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其中直径大于6毫米的人造血管已经实现了商品化,而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的血管的制备则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难题。而一旦临床实验成功,这种小口径的人造血管可以用于取代病人缺损的动静脉,或作为动脉阻塞时的分流通道,以及成为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所需要的动静脉移植替代管。届时,这种“人造血管”的成本至少能降低50%,使更多患者能够接受。(来源:华夏时报)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7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从生物的循环系统获取灵感,研发出了类似于血管结构的复合材料,其可用于制造能自我愈合、自我冷却的轻质而坚硬的材料、像树一样运送物质和能量的动力材料以及超材料等。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上。

复合材料是两种或更多材料的结合体,其拥有多种材料的性能。复合材料既轻质又坚硬,因此,非常适合做结构材料。很多复合材料都是靠纤维增加强度的,由嵌入树脂内的编织纤维网制成,比如石墨、玻璃纤维、合成纤维凯芙拉等都可用作嵌入材料。

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新方法制造出的这种复合材料,其内部含有便于液体或气体流动的细小管道,这些细小管道能在这种复合材料内形成一个毛细管网络,就像树内的脉管网络一样。参与该研究的伊利诺斯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专业教授杰弗里·摩尔表示,“树是不可思议的结构材料,它们能像水泵一样吸入液体,从根部朝叶子运送物质和能量。我们也希望能研制出具有同样功能的材料,现在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制造这些小管道,科学家们对一些特殊纤维进行了处理,让它们在高温下降解,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这些被降解的纤维会蒸发,只留下细小的管道。

最新材料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只需让不同的液体在该材料内循环,其就具备多功能性。科学家们让不同的液体在复合材料内循环,演示了其四种功能:温度调节、化学反应、导电和改变电磁特征。他们通过让冷却剂或热流体在其中循环以调节温度;将化学物质注入不同的血管分支中,让其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冷光反应;通过使用能导电的液体从而使该材料具备了导电性。通过使用铁磁铃(一种具有极强渗透性的纳米流体,在磁场作用下会呈现强磁化状态)改变了其电磁特征。

接下来,科学家们希望研发出相互连接的管道网络,以便研制出可自我愈合、自我冷却的聚合物或燃料电池等。

该研究的合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南希·索托斯表示:“这不仅是一个微流路设备,也不仅是芯片上的小玩意,这种结构材料能模拟生物系统的很多功能,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人工血管的展望

置换人工器官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防止血栓的形成。尤其是代替静脉时,血流缓慢,伪内膜长厚,易发生血栓,故难度更大。人工血管若被血栓堵塞,则遭致失败,故要特别注意材料选择,抗凝剂的应用和技术改进,防止感染等。小口径的人工血管移植后远期畅通率的提高有待于解决的首要问题。

独孤吹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